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现状分析
 
更新日期:2021-02-19   来源:   浏览次数:2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我国高等学校体系中包括了本科院校、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层次类型的毕业生,也包括不同办学主体的公办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
我国高等学校体系中包括了本科院校、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不同层次类型的毕业生,也包括不同办学主体的公办、民办高校,这些不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出现的差异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相对于一般就业质量概念,一部分学者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出发,认为就业质量可以用就业满意度衡量,是包含毕业生对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就业是否稳定、工作场所的尊严与安全、就业机会的平等性、就业后的收入及个人发展等相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另一部分学者从高校毕业生的微观视角与人才配置的宏观视角出发,认为毕业生就业质量既包括就业满意度,也包括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流向、专业对口与否、能力发挥程度等就业状况的综合概念。
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通知》发布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的认识更加丰富多元,最突出的是更加强调毕业生和利益相关方的福祉。比如,马永红等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在毕业生在得到就业机会后,各利益相关方(包含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及家庭等)的利益达到满足的程度。张淼认为就业质量是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物质与非物质报酬的同时,为达到用人单位的组织目标而做出的贡献和自身职业价值实现的水平。郭琦认为就业质量考察劳动者从工作中获得的福利或福祉。这一变化趋势是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中后期乃至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必然反映,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从数量绝对供给不足转向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完全匹配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更需要从国家及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层面来研究与思考。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的不同以及近几年内涵的转变,学者们构建了多种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单一视角的指标体系
单一视角的指标体系是站在高校毕业生的角度,认为就业质量即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构建的指标与员工满意度指标相近,多为主观性评估指标。例如,张抗私、王雪青从主客观角度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工资与福利、职业发展、就业稳定性、就业条件和劳动关系的五个维度,下设15个二级指标。范钦栋也从主客观角度,不同的是采取模型处理法,构建了包含就业选择、就业条件、就业环境、个人待遇、职业前景的五个一级指标。之后还有许多学者选取不同毕业生的视角,对就业质量进行研究。例如袁红清从农村大学生视角研究了就业质量;李清贤提出了理工科硕士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卫铁林研究了高校毕业生一年后的就业质量。
综上所述,单一视角的指标体系是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出发,构建的指标大多是毕业生视角较为关注的工资福利、劳动关系、就业条件、职业发展、就业稳定性。 这类指标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过于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感受,忽略了用人单位和宏观层面的就业情况。2)多为主观性指标,即使有客观性指标,也大多关注工资福利和就业条件等。 因此,单一视角的指标体系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测量困难,因为主观性指标多为描述性指标,测量不够精准。再者,因为高校毕业生存在差异化,指标体系在实践中很难随之调整。
2.双重视角的指标体系
鉴于单一视角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应该从毕业生微观视角和人才配置宏观视角出发设计双重视角的指标体系,这样比单一测量高校毕业生主观满意度更能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例如,比较经典的是秦建国提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四个指标,它包括:大学生就业前的主客观前提指标、大学生就业岗位的质量指标、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指标以及就业的宏观表现指标。王阳从主客观的角度和宏微观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的指标体系既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如工作酬劳、职业发展、健康、环境等)也关注国家地区的就业水平(如参保率、平均工资等)。武亚则使用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现状分析

下一篇: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现状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