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
 
更新日期:2021-02-20   来源:   浏览次数:38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跨界合作的角色公益属性的高校和营利属性的企业,二者不同属性决定了双方人员跨界合作的基本特征。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合作,会受到社会使命和经济

 
 (一) 跨界合作的角色
公益属性的高校和营利属性的企业,二者不同属性决定了双方人员跨界合作的基本特征。教师和企业人员的合作,会受到社会使命和经济利益两种内在因素的驱动。不同的是,相对于教育工作者更多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人员更多注重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实践层面来看,往往是院校和教师这一方,率先跨越产教界限,通过用人单位需求调研、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开发,主动走出高校校园与产业界谋求合作。而企业方人员则更多地是“被吸纳”进入教师团队,从出谋划策到参与具体教学建设,如专业规划、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环节之中。
(二)资源整合的角色
“课程改革和发展是不同主体通过行使课程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来促进课程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配置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保障。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用能力方面,企业与高校具有课程资源的互补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属性,决定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除了遵循学术生产的知识逻辑,还必须考虑生产过程、工作过程的行动逻辑。教师和高校因其自身有限性,难以提供基于真实场景的鲜活案例、基于工作情境的课程活动设计,而企业拥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拥有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一线的工作场景和设备等等,可补充教师课程资源短板,在应用型课程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价值。
(三)产学融合的角色
产学融合是高校突破自身发展局限,吸引更多外部资源的契合点。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长链条上,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合作。一方面,企业人员代表了产业界的价值观念和实践导向,以其实际的用人需求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开发。另一方面,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要把握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按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进行课程开发。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上,教师必须坚守与其他普通高校相同的学术水准,以获得高校同行的证书承认和学分承认。在与普通高校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水平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教师同时还需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考虑产业界、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将“学术性”和“应用性”进行融合。通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间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

下一篇: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