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重大疫情应对中舆情引导与网络信息治理的对策
 
更新日期:2021-03-02   来源:   浏览次数:5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完善危机信息网络监测系统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舆情监测的主体也开始转变为为互联网平台。人们不在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过各大

 
 (一)完善危机信息网络监测系统
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舆情监测的主体也开始转变为为互联网平台。人们不在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交互。这些互动的过程中看似复杂且无序,但实则却是重大疫情事件危机议题的根源,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的分析监测十分重要。首先就需要对互联网产生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这是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人人都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由此而来的是信息传播治理参差不齐。对舆情信息进行有序分类,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舆情监测,还可以对突发的舆情事件进行应急处理。第二步是构建一个专门的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这是由于当前互联网上舆情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让人难辨真假,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在这种前提下,便于我们及时监测舆情的发展趋势,掌握其发展规律,并从中提取有利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信息,从而及时引导舆论。
(二)保证信息及时透明发布
大部分的重大疫情事件都需要涉及大量专业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公众对于事件整个过程的了解大部分都通过媒体获取,其中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前提下,就需要相关专业人员通过这些媒体平台来发布疫情的相关信息,让人们更清晰的了解疫情发展的脉络和走向,从而消除人们心中的恐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在此次新冠肺炎中,不仅是各大官方平台每天更新疫情的实时信息,微博、微信、百度等具有影响力的平台也在发布疫情的最新进展及其防治的方法、注意事项,这些举措为抗击新冠肺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全民配合政府共同抗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新冠肺炎中,由于前期的信息发布与辟谣不够及时,致使一些谣言造成了社会恐慌。为此不少平台推出了专门的辟谣栏目,以新浪微博为例,其每日会为用户推送辟谣信息的汇总,这一举动增强了信息的空开透明。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已日益成熟。
(三)鼓励自媒体平台发声
如何做好重大疫情的舆情引导工作,自媒体平台在舆情引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疫情潜伏的时期,此时并未舆情的走向并未有过多的关注,就更需要自媒体进行及时的预警和监测。对于自媒体本身来说,它有着比传统媒体更强大的预警监测功能。自媒体平台相比传统媒体来说,信息发布速度快且用户接受和反馈的时间短,比传统媒体更灵活。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很可能是网络上的“大V”,可以称之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在呼吁人们重视疫情的方面,其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舆情中,不少自媒体发挥了其作用,给予其粉丝正面导向。但同时也存在着对疫情漠不关心,甚至利用疫情来为自己“涨粉”。自媒体在社会产生危机的情况下,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向社会效益倾斜,此举也会为自媒体本身树立良好的口碑。
(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传统的应对重大疫情的舆情引导办法通常忽视了公众这一角色的存在,事实上公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有权利参与到舆情引导中来。尤其是在重大疫情的舆情引导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媒体对舆论引导的作用,也要对关注受众。作为危机的传播者,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和危害,可以帮助受众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让公众及早认知疫情的严重性的危害性,并可以有效的提高受众分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其被谣言混淆视线。尤其可以有效地防止恐慌的扩散,缓解群体性压力。此外政府也需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首先需要开放各大平台的与公众进行良性互动,宣传疫情防控的知识,提高公证自救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当公众重视了疫情,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接收舆情的引导,才能促使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实现重大疫情的舆论引导和网络信息治理。
(五)主流媒体协同引导舆论
在上文提到了自媒体在重大疫情中的舆情引导作用,在灵活性与互动性上远远超过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但主流媒体也有着自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其权威性可靠性是自媒体不能比你的。主流媒体在发布信息时需要一道道的把关,这种情况传播效率较低,但严格的“把关”之下,会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流媒体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引导群众,逐渐影响社会意识,成为其中的主体。那么主流媒体的作用就是最大程度的把控社会意识,让政府掌握对舆论的领导力。一方面通过主流媒体来掌控社会意识的大局,另一方面通过自媒体平台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使得政府、媒体、公众形成合力,共同实现舆论的良性引导。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重大疫情应对中舆情引导与网络信息治理的对策

下一篇: 重大疫情应对中舆情引导与网络信息治理的对策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