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70年来,劳动始终作为把握学生思想方向,增加学生智力以及创造性发展,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教育相结合,注重发挥劳动的多重育人价值。在政策驱动下,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得以受到普遍重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但同时也使得劳动教育受到政治舆论等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内容带有浓厚的政治化色彩,注重劳动教育的经济属性和道德属性,突出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刘猛在《劳动教育:从陶行知到毛泽东》一文中通过分析毛泽东和陶行知对劳动教育的不同认识,辨析了工具主义劳动教育观和本体论劳动教育观,并对这种工具主义劳动教育观进行了抨击。他认为二人虽然都痛斥中国的旧教育,将“生产劳动”作为改造旧教育最锐利的武器,但二人却持有不同的劳动教育观:陶行知是从生活教育论出发来看劳动教育,强调劳动对人多方面的发展价值,注重积极的劳动过程和丰富的劳动体验,这种劳动教育观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论劳动教育观;而“文革”前后的毛泽东更多的是从政治出发来看待劳动教育,突出劳动对人思想的改造作用,把劳动结果看得高于一切,这种劳动教育观就是工具主义劳动教育观。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要求关注学生发展,以育人为教育的终极指向。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也应该向“人的存在”回归,从育人的高度出发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注重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
一是注重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从劳动作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角度出发,注重挖掘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精神发展的价值。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指劳动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中对学生思想感情以及精神发展的关注,是从“人的本质就是劳动”的角度出发,把握劳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崇高价值。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祖先,是经过劳动实践才变成能制造工具的人,造就了人类这个物种。可以说,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标识,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的根本。纵观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学生劳动技能的增长,科学技术水平的增长,思想品德的提升等等,以为我国政治经济建设服务。但是,上述目的都是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和间接价值,都只是将劳动作为满足生存和生活的工具,而忽略了劳动对于人类自我实现的满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果仅看到劳动教育的这些价值,一味重视向学生教授劳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满足,而忽视对学生的劳动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就会出现价值偏差,培养出“技术人”“经济人”“政治人”,而无法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深厚情感和对劳动光荣观念的认知。
(二)统筹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
二是劳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发展,学生本身就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主体,劳动教育要对个体发挥教育作用不可能抛开其社会功能。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侧重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而工具价值突出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学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拥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个体,这就需要既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避免劳动教育沦为政治教化、经济建设等的工具;又要看到其社会价值,看到其对于经济建设、思想政治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要坚持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既要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实现教育的本体价值;又要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所在。不能仅将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工具价值等看作对立面和相互独立的要素,重此薄比,要认识到劳动教育最终是要实现人的发展,从育人的高度,将两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