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文庙建而士知学
 
更新日期:2021-03-08   来源:   浏览次数:37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腾冲属于中夏极边,中原文化隔其尤远,明成化以后,腾冲文教覃敷,人文蔚起。科第出身者趾踵相接,此盛况与大邦大邑相比无异。真所谓腾为天下极边第一

 
 腾冲属于中夏极边,中原文化隔其尤远,明成化以后,腾冲文教覃敷,人文蔚起。科第出身者趾踵相接,此盛况与大邦大邑相比无异。真所谓“腾为天下极边第一郡,学即为天下极边第一学”
(一)庙学之兴
明成化十六年(1471)腾越指挥使司同知陈鉴设司学,成化十六年(1480),巡按樊萤,参将沐成建立庙学(后称学宫)。腾冲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谨恢弘。前有泮池,右立文昌祠,中矗棂星门,两侧各一坊,坊名显然借用了《滕王阁序》笔意:左曰“腾蛟”,右名“起凤”。第二进为仪门,中为大成殿,两厦设“孔门”,右为学正廨,左为明伦堂,后为训导廨,仪门左右为名宦乡贤祠。这些建筑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纵深约260米。众殿3个台阶,逐层升高,建于高处的大成殿则更显宏伟庄严。中间镶金的“中和育位”大匾乃是出自宣统皇帝溥仪之手。“中和育位”四个字出自孔子《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清时期的腾冲文庙是腾冲一座规模宏大的组群建筑。后经康熙年间迁徙和光绪年间的重修扩建,占地面积近60亩,与全国大型文庙,如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建水文庙相差无几。
(二)书院之盛
腾冲各大书院,如春秋书院(建于腾冲城内,现今已废)、秀峰书院(在州学前。明代弘治年间,赵炯建造。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州杨端宪又重新修葺。)、凤山书院(原来建在来凤山的南边,叫做“来凤书院”,久圮。清乾隆十四年,知州唐世梁将其移建于州署右边。乾隆三十一年,又将其改为行台。乾隆五十四年,绅士陆自泰、周成林等又将“来凤书院”移建于文庙的右边,依然叫做“来凤书院”。)等或沿文庙而设,或设于其中。“书院旧有田,收谷二十二石四斗二升九合八勺,为山长饮之用。”《腾越州志》。道光二十七年,同知彭崧毓鼓舞大家捐资补修文庙。光绪七年,同知陈宗海因旧址荒废,遂将其移建到南城内正街,并捐廉一千五百金以重建藏书楼、讲堂、书舍、垣墙、大门,并捐廉置书十一部。腾冲文庙对腾冲这座极边小城的教育及思想文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造就了腾冲自明以后,人才辈出的局面。初,腾人不知向学,子弟鲜知书,后文庙兴,书院起,养士以学校,取士以科目,腾冲子弟于是有事可做,在泮诸生,朝夕出入,瞻礼祠下,进德修学,向学之风由是兴起。
(三)义学之助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道光五年(1825年),腾冲共设有义学23馆,称老义学,为历届知州、署州、州判、同知开办。光绪初年,陈宗海大力创办新义学,并且置办义学田。仅光绪五年(1879年)就新增设31馆,十三年(1881年)新义学增至43馆,至此,腾冲县新老义学共计有70馆。腾冲人杨如龙在《贴贡碑记》里写到“众以旧有膳银贴贡之说为对,以春、夏二季分送二师,为各生节仪之费;以秋、冬二季帮贴正贡,为贡生赴京之资;其歇贡年分,秋、冬膳银,又任各生分领,永为定规”《光绪志》里亦有记载:“五年,同知陈宗海新设四夷庄、三夷庄、萝卜丝庄、襄宋关、河东村、猛蚌村、茂福汛、南甸、司马鹿塘汛、明光隘等处十四馆,拨叛产田租,每馆给银十两以作束脩。又设瓦甸春华馆、固东道源馆,捐廉购书于馆内,并置田,年收租石以作二馆”自此,腾冲子弟学有所处,考有所资,更添其向学之心。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庙建而士知学

下一篇: 文庙建而士知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