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市场
 
更新日期:2021-03-10   来源:   浏览次数:50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从整体上看,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即1837年至1901年,英国经历了十分丰富的变化与发展。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40年代的工业革命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到来

 
 从整体上看,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即1837年至1901年,英国经历了十分丰富的变化与发展。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40年代的工业革命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带来了社会风尚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而从70年代开始,随着法国、德国、美国等国陆续迎头赶上,尽管英国仍在稳步发展,但已逐渐陷入一种相对衰落的境况中,而这背后也隐含着社会主流观念的微妙作用。
基于以上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整体发展情况的简述,接下来再将视线聚焦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市场。从外部环境看,这一时期文化市场的情况与英国整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例如,工业革命后,物质条件得到充分满足,文化市场迎来繁荣兴盛的发展时期。而从内部要素看,无论是广义的文化市场还是狭义的文化市场,其定义中所包纳的内容都十分广泛,由于本文关注哈代的小说创作,因而主要取其“文学消费”环节,以生产者、媒介、消费者为基本要素展开论述,其中“生产者”这一要素将通过哈代小说为例具体展现。
(一)消费者:中产阶级的崛起
英国在1840年左右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为此后三十余年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227-228,英国国民生产总额从1851年5.23亿英镑增长到1870年的9.16,且此时10%的人拥有全国收入的50.6%,殷实的中产阶级亦属其中。与之相应的是高速的城市化进程,1851年,有54%的人居住在城区,这一数字到1870年已增长到70%。这些数据都反映了中产阶层的扩大,意味着一部分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其精神消费的可能性,城市文化也因此愈加丰富。
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提升还不足以将这一群体直接转化为文化市场的消费者,这一时期教育的普及推动了这一转化过程。在法律方面,初等教育法、义务教育于19世纪70年代相继出台,这对于提升国民文化修养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经济层面,一方面,政府在教育上增加了财政投入。1862年,中央政府给予初等学校的拨款高于1847年的八倍。相应地,议会也通过了增加非官方教育投入的决定,具体表现为“这样就有了两套学校体系——一个是完全靠地方税收和学费维持、由地方学校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学校,另一个是靠学费、捐款和中央政府拨款维持的教会学校。”[1]24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学方面的教育,1859年,英国文学学科化从伦敦大学开始;1871年,英国本土文学被纳入小学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了种类丰富而相对廉价的教育资源,如自学教材和重印读本,同样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当然,更重要的是,中产阶层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这是将这一群体容纳到文化市场的思想基础,包括对教育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化的亲近等。例如,礼拜日学校、进步协会等是中产阶级中技工阶层寻求自我提升的地方。以哈代为例,他虽然同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人一样,未能接受到高等教育,但他也曾有志进入牛津或剑桥大学,并且从事圣职。
除此以外,当时一些政策也促使文化市场吸纳、巩固了更多消费者,如政府降低甚至取消了报纸印花税和纸张税。再譬如,戴维斯在他的著作《维多利亚人》中提到的“窗户税”[2]208。1851年,政府废止了这项税收,意味着国内七分之一的房子增加了户内光照,而在那个还没有电灯、一切蜡烛都要抽税的年代,自然光照是阅读的必要条件,因而,这一政策十分有利于扩大阅读受众。
受众的基数对于一个市场的规模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直接反映了这一市场消费群体的体量,还间接影响着生产端的数量与种类。无论是维多利亚时代飞速发展的经济状况,还是教育普及性的提高,尤其是面向中下层群体的初级教育,加之一些与文化市场密切相关的政策出台,都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市场在受众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崛起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这也是该市场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媒介:大众化媒体的兴起
媒介,作为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桥梁,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元素。在这一时期,媒介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报刊业、出版业等行业的兴起,它们构成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化市场的重要基石。
除却上一部分提到的动因——消费者需求大幅增加,还有许多促成媒介革新的因素。技术层面,工业革命以后,层出不穷的新兴机器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产品印刷的效率与质量;政治层面,印花税、广告税、纸张税等“知识税”逐步取消,意味着政治干预减缓和经济引导强化;交通层面,不仅国内邮政速度提升了,国际间的信息传递也更加便捷化,例如早在1838年,美国第一艘轮船即远渡大西洋成功,这使得英美间的交通由两个月缩短为三周[3]260……
在上述种种因素的推动下,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大众化报刊的迅速发展十分具有代表性。如上文所提及的取消报纸纸张税等,促使报业成本急剧下降,从而催生了一批廉价报纸。以《每日邮报》为例,这是英国当时非常典型的廉价报纸,由哈姆斯沃斯于1896年在伦敦创办,其一大编辑方针为易读,文字通俗,并且通过连载长篇小说的方式吸引读者。相应地,19世纪30年代以后,廉价杂志盛行起来,在数量和种类方面都出现了大幅增长。相较于报纸而言,杂志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杂志一般都有目标受众群,因而能演化出现今纷繁复杂的利基市场,而在当时,文学类的杂志也十分兴盛,一些具有文学特色的杂志不仅会连载小说,还刊有即时的、犀利的文学评论。其二,杂志业循“三条腿走路”的基本原则,即编辑内容、广告和发行三方面环环相扣,这意味着,一本杂志的生存往往需要明确并坚守自身定位,以稳固既定的读者与广告商。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市场

下一篇: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市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