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问题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新课程改革之后很多教师将纪律视为影响学生发展的束缚,很多教师就此忽视了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导致课堂出现了纪律问题。纪律该何去何从,这一直是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并非要抛弃纪律,而是不需要强制性、死板的纪律,所以,在当下我们不仅需要强调纪律,更要养成学生的课堂自觉纪律。
课堂自觉纪律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纪律的自觉遵守、自觉维护。比如在课堂之上,学生能够根据当时的需要作出一些位置、姿势的调整,在不需要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又能很快的融入课堂,不影响整个教室教学的进行,此时学生遵守的便是课堂自觉纪律。
课堂自觉纪律具有其独特的教育性价值,帮助学生控制好自由的“度”。首先,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交通规则,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个体要经过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课堂纪律的存在不只是约束学生这么简单,学生通过在学校中对课堂纪律的遵守意识到规章制度无处不在,小至学校,大至社会。其次,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认同与归属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体总是和纪律联系在一起,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教育和集体教育是相互促进的,集体的建立和发展要以纪律的形成为条件,而集体的发展又会更好的推动纪律的形成。最后,课堂纪律需要学生遵守并非是为了约束学生,有序的课堂是对教学的基本保障。很多时候自觉遵守纪律能够使事情完成的更加有效。如红绿灯的设置,这并不是约束,正是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使得马路井然有序,而这份井然有序保证每个人安全的同时节省了时间。所以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课堂的有序,守纪律、守规则才会使得教学更加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