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共创方:多元创作主体激发非遗内容生产
非遗品牌相较于其他品牌具有非典型化、地域色彩及文化内蕴较浓等属性,但这也意味着非遗品牌的受众群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据《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显示:80后高知高消费力女性是非遗产品消费主力且呈现年轻化、普及化趋势。在信息泛滥的后工业时代,内具文化精神价值的品牌符号越来越被年轻消费者所喜爱。中国品牌精神文化价值也经历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战略升级阶段,那些割裂于社会与历史情境之外的传统品牌无法再满足消费者精神寄托及心理投射,品牌精神价值才是消费者能够产生高度认同和心理共鸣的真正内核,是实现消费者对于品牌无声崇拜及信赖的物化的精神价值观。非遗品牌就因强烈的文化属性及象征符号具有现代品牌生存并衍生的天然优势。
在互联网上半场,非遗品牌通过多方入局及跨界融合呈现出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经历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多种衍生模式。例如2017年5月底正式启动的“唯爱工坊”就利用自身电商平台的优势,联合手艺人打造了200余款非遗时尚产品并在城市商圈、文创基地等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产学研售秀”模式打通了“非遗新经济”全链条。但受限于技术、基础设施和传播渠道等,非遗品牌的共创与共享依旧处于小众圈层中,消费者对于非遗品牌的感知渠道与程度同样也受到相应的限制,无法与品牌形成最有效的感知、沟通与互动,从而无法在价值共鸣的基础上产生以品牌为中心的“品牌——消费者”紧密关系。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说:“从新技术、新受众、新渠道到新形态,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多重因素驱动的‘新文化产业运动’,包括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其势能都将得到充分的释放。”5G技术的到来开启了互联网下半场,非遗品牌传播将会获得巨大的技术和内容支撑,线下资源将被最大程度地向线上转移且融合,基础网络设施、社会协作平台、技术门槛和成本的降低使得更多消费者可以实时有效感知品牌文化,形成以品牌为中心的社交关系。最后激发消费者合力挖掘非遗品牌的无形文化资产,并将其最大化转换为品牌有形资产以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整合,由此完成从品牌方主创到品牌、平台及社会各方协同共创的转变。
(二)新营销:多维模式驱动非遗消费市场升级
1、智能广告精准化
随着大数据的开发及应用,4G时代的广告传播已走向智能化传播,基于用户画像及用户行为记录的前端采集数据分析而投放的广告越来越精准,但因移动设备、网络覆盖面低和人物场三者联系不紧密等原因,此时智能广告匹配与投放的精准度较低,且人物场三者中最为重要的个性化情境被极大地忽略,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在特定情境、特定心情中不仅无法得到与之高度匹配的信息,同时也无法享受沉浸化传播中的心流体验,因此智能广告所追求的高度精准化在4G时代被极度限制。
高速发展的5G技术将会解决4G时代遗留下的技术缺陷,把我们带入新的云计算模式,打通线上线下场景以扩大消费者广告接触点,高度精准适配情境以实现计算广告真正智能化传播,最终实现品牌广告与消费者的实时联通、动态交互以及智能协同。基于个人化情境及个性化需求构建的用户数据库也将会逐渐完善,同时以物联网和传感器等基础设施收集的用户实时动态反馈及生理感官数据将会成为品牌广告主进一步实时调整广告策略、革新广告创意点的有力支撑。通过“5G+人工智能”、“5G+大数据”、“5G+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精准定位特定情境、把握消费者特定心态、分析消费者生理数据,从而进行精准化、个性化、实时化的广告智能投放,直击消费者痛点并给予沉浸式体验,减少消费者对于广告信息的抵触心理,从而实现“品牌广告”到“效果广告”的高效转换。
2、社群互动真实化
从远古时代区域性的口语传播到如今全球化的电子传播,人际关系及传播模式被解构再重构。互联网的出现重现连接并缔造了新的人际关系,塑造了线上线下两个彼此分离又相互交汇的新型人际关系场景,而5G技术的出现将会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场景的融合,创造出更多新连接场景,再次重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改变我们以往的社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