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确“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意味着“立德树人”是各学科、各类型课程体系都应承担的责任,意味着是所有教师都应承担的职责,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价值及其自身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课程价值观。因此,课程思政已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
因此,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要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中要蕴含德育功能,体现“思政”的内内涵。
2 改革教学内容,注入思政元素是核心
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注入思政元素要讲究方式方法,绝不能把理工科专业课程当作思想政治课讲,也不是简单地讲完专业理论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思想政治教育淹没专业教育。而是要从国家战略和行业需要出发,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课程知识的科学性和本质,挖掘其学理、价值、伦理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既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挖掘和利用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思政的内容很广泛,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开发利用育德元素。以物理学专业为例,可以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穿插中国“神舟”系列飞船征服太空的案例,通过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来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方面,重点强调“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让学生始终铭记功勋们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不朽人格;还在电磁学和量子物理部分介绍 5G移动通信、FAST天眼、量子保密通信和“墨子号”卫星等近年中国取得的突出科技成就,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科学精神等方面很好的课程思政素材,在物理知识点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从书本到现实的成功结合,有助于从物理科学的新角度重新认识当代国情,提升爱国情怀,坚定自身的责任担当。又如在指导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教师严谨的科学态度、端正的学术操守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就是很好的“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它理工科专业都可以收集、挖掘类似的德育元素。
总之,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3 提升专业课教师政治素质和思政能力是关键
实现理工科“课程思政”功能,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7]。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目前在高校,理工科教师“只教书不育德”的消极现象不在少数,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成果、轻育人效果的教师晋升评聘制度导向没有质的改变,造成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上,对教学育人重视不够。更有甚者,除了上课以外,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基本没有政治思想、人文道德上的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