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再思考
 
更新日期:2022-10-28   来源:经济导刊   浏览次数:45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摘要:理论和实践证明,通过提高总需求的水平来刺激经济发展是应对宏观经济在一定时期波动的有

 

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再思考


摘要:理论和实践证明,通过提高总需求的水平来刺激经济发展是应对宏观经济在一定时期波动的有利武器,内部消费需求扩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最终动力。内需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消费总需求占据社会总需求的大部分,因而这也成为GDP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据统计现实,改革开放后近30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经济增长率达到10%,消费增长率就会占六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相反的话,如果消费增长水平下降,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随之下降。如何使我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驱动型发展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内需驱动型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特征,通过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扩大内需增强消费的政策性建议。

关 键 词:消费需求 需求不足 扩大内需

Rethinking on consumption demand as a motivation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Zhu Bei-zho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 471003, China

As has been proved by theory and practice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imul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raising the level of aggregate demand, responding to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Expansion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demand not onl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conomic growth, but also the ultimate power to ensure the long-term economic sustainable growth.

It is a fundamental standpoint and long-term strategy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domestic demand should be as motivation.It is also an important initiatives to maintain steady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urrent social aggregate demand,consumption demand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share of consumer demand, which also make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GDP growth. Statistics show tha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consumption growth made more than 50%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ear whe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was more than 10%, The consumption growth rate was more than 6%. In contrast,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s bound to decline as long as consumption growth slowed down. How to make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xport-oriented to domestic demand-driven is becoming an urgent problem.

 This article trie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wa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mestic demand-dri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for lack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demand, we come up with some advices, for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increase consumption.

KEY WORDS: Consumption demand, Lack of demand, expand domestic demand##end##


引言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量的增加,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的动力。因此,保持国内居民的消费力,增加消费者的最终消费,就会促进投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重视居民消费水品,首先,有利于促进GDP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居民消费,是刺激经济增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源。

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既以内需驱动方式作为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转变,开始不断促使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型发展轨道上来。因此研究以大量增加消费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通过拉动内部消费需求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年放大内需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让投资和出口在GDP比重中逐步归于正常,使我国经济走向良性发展轨道这是彻底改变中国经济仅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驱动方式转变的关健。

一、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

1.我国经济已经具备消费需求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近几年,我国GDP有显著的提高,GDP增长率更是长期保持在7%以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促进了城市中低档收入劳动者的收入增加,这样城市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上升,从而刺激了中低档消费人群的购买需求,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消费人群;同时,高收入的消费人群,在原有的购买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消费层次,从而,推动了消费档次和消费品质的大幅度提升。

从内部发展环境看,过去的三十多年,经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改革,我国已实现了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新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个新阶段,突出地反映在人的自身发展已成为新阶段发展的核心目标。人的自身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以GDP为中心的增长主义倾向。##end##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欧美市场为代表的外部需求萎缩已成为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趋势。这自然要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扩大内需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所在。从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情况出发,中国的内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例如:美国拥有3亿多的人口每年就可创造11亿的消费,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年消费却只有4亿,通过对比,中国的人均消费还不足美国的人均消费的1/15。此外,不仅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能力低,而且还存在着3大不平衡因素,城乡之间消费水平不平衡,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纵使中国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但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资源,中国潜在的需求要比欧美巨大,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发挥这种潜在需求,才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国内居民的潜在消费力并非可用短期的经济政策变化可激发出来的,它只能通过重大制度改革来实现。比如土地制度、户口制度、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教育制度、政府职能重新等重大制度改革才能激发出来的。它是无法用短期的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变化得以调整的。因此,不论从经济危机复苏的效果来看,还是为了保持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需求来看,都亟需我国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进行转变,经济发展转变到以内需驱动为主上来,只有这样我国经济才能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三个时期,我国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改革中,在公共服务体制创新的改革中,在对垄断行业的改革中。在制造业产品研发、自主创新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在初步建立社会安全服务网络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及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就业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改革红利,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水平已经具备了内需驱动的能力。

2.人力资源充沛是消费需求驱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主要有两个发展点[1]。是以解放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相互之间固定为主的分配型市场向相对自由型市场转变[2]。是国际环境的利用,包括外资,外企的引进和因这关系提高的生产水平,以及信息时代的进入让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更加便宜。这两者的实现都是以低廉的劳动力为基础的,前者是劳动力的开放,后者是开放后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同一产品所相对的世界平均。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的内生与外生变量都受到人口的影响,而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充沛的人力资源一方面给经济带来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各类产业形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并产生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可形成一定地规模经济并对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产生积极地影响。现实已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只能依靠其内部自身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优化人口城乡分布结构,通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来刺激国内需求和支持内需主导产业。通过自主发展,在本国国内研发和生产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通过增加国内的积累和储蓄等手段来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人口众多,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最终充沛的人力资源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将逐步替代投资和出口。

二、制约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内需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不断的研究,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关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问题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不能自由放任经济的波动,国家有关部门主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从而增加投资。Keynes则认为“扩大有效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投资和消费同时进行。在保证投资的基础上,刺激消费,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增加投资。这样就能在现有消费基础上,不但增加了投资,而且促进了消费随着投资而有所提高,反过来也能促进投资达到更高的水平[3]。”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在凯恩斯的内需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其认为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政府应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社会的总需求进行适度的调节,不仅对需求进行分析,对供给也要进行分析,根据经济的波动情况采取扩张或者紧缩的政策。这对我国建立经济运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1903-1983)认为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主张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弗里德曼同样认为长久收入对消费的主导作用。从西方经济发展的趋势看,西方学者主要关注的是投资和消费的调节能力,他们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为基础,对偷袭和消费结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研究,这样导致很多都是针对某一角度,对解决综合问题理论尚有不足,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样制度性因素影响巨大的国家,应加入更多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理论观点,陈立平(2005)提出了理性消费攀比的概念,为我国储蓄率过高以及消费需求偏低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易培强(2006)认为居民的收入的分配状况,居民收入的变化以及消费者预期作为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5]。郭美花(2008)提出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点,而居民收入偏低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阻碍内需扩大的主要问题[6]。何晓英(2009)提出了我国体制不健全、产业结构问题等因素阻碍了内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消费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建议[7]。张晓峒,徐索菲(2011)通过卡尔曼滤波方法对设置模型进行估计,得出了我国消费及投资均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影响,但消费增长敏感性略高于投资,并明确提出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我国国际投资,因此,高储蓄率及高投资率成为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然特征 [8]。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消费潜力巨大,居民储蓄率高,人民资金充裕,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生产要素优势,这些都是扩大内需的客观条件。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分析以及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需求结构形势,可以看到,尽管我国的消费水平和质量都在逐步提高,但消费领域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发展,我国对内需结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以内需结构作为主要论题的文献更为稀少,研究角度也较为单一,对内需结构不平衡表现的研究不足,从而导致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综合上述,本文从以下角度做些探讨:

1.收入分配体系不均衡制约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在收入分配的指导思想上一直本着国家拿大头、企业拿中头、个人拿小头的分配原则,分配结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以2010年为例我国创造的GDP大约是40万亿,在分配体系中政府财政与税收约占20%左右,大型央企约占10%左右,石油、电信、移动、电力、金融约占10%左右,房地产及物流约占30%左右,不到30%左右国民财富才由全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分配,尽管如此在全社会这些行业中各行业的领头羊还占有了这剩余30%的大部分[9]。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2010年,四年间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95%,而显示出当年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额以及对外投资额都明显增加,速度超过居民消费收入增长水平。由于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占比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首先,导致外汇储备与居民消费不足的矛盾,巨大的贸易顺差转化为外汇储备,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这些账户上的资金和国债就面临着巨大的贬值风险。其次,分配体制的长期一贯不动使每年的新增人口、城市化进程涌进城市的人民、下岗职工在不断产生规模巨大的低端人群。尽管经过全国十几亿人民的勤劳工作蛋糕是越做越大但是由于分配体系改革一直停滞不前,收入分配体系不均衡制约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完备的城镇化进程较缓制约了国民整体消费水平快速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农村的城市化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根本动力,它不仅能吸纳了上亿劳动力充分就业 ,而且能造 就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近些年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增长通过家电下乡、住房与汽车等消费升级的等各项方法拉动农村市场需求,并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农政等服务消费方式发展的政策建议都对拉动内需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从目前的状态上分析,我国农村城化镇进程较缓,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消费水平的扩张。所谓城镇化是指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过程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引起的人类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是总的趋势,但是不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条件不同,其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结构形态不尽相同[10]。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不仅能体现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特点同它也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并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已知的各类人口预测数据都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持续的增加,今后长期将保持在不低于1亿人的水平。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办法使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发展生产是拉动内需扩张大多数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根本[11]。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消费的发展,提前进入城市消费群体又交稿的消费能力。城镇拥有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在未来的20-30年间,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保持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稳定的发展,每年将会有1000万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这就会极大的增加城市的劳动力和提高城市聚集效益。同时,要求政府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大,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样就会将乡镇巨大的内需潜能释放出来,有效的拉动内需,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和谐的城镇化将带来中国经济增长、内需增长的下一轮动力,畸形的城镇化完全相反,不仅不会拉动消费,反而会带来“中等收入陷阱”[12]。 我国亟需步入健康的城镇化轨道,以摆脱卖地、保障不均、资源过度集聚在大城市的恶性循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口具有城镇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负担重、低消费、低储蓄等特点, 是阻碍投资,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而且大量农村人口的存在使得我国人口的城乡分布不均,同时使中国经济呈现出二元结构, 完备的农村城镇化进程较缓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一个严峻挑战。所谓城镇化是指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过程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引起的人类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是一上总的趋势,但是不同的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条件不同其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体系结构形态不尽相同,我国完备的的城镇化过程不仅能体现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特点同它也能加强小城镇建设并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已知的各类人口预测数据都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持续的增加,今后长期将保持在不低于1亿人的水平。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办法使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发展生产是拉动内需扩张大多数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根本[13]。由于我国低于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不同,所以导致城镇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在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发展交稿,城镇化进程水平也较高,但是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一些边远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例如青海、内蒙等不发达地区建制镇仅占全省乡镇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2011年统计得出,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60%。城镇化的发展将极大的有利于我国内需的扩大,城镇化会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很多便利的服务设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增加农民对城镇的依赖性,而降低对城市的依赖性,从而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为农村留住劳动力资源。因此,积极发展城镇化进程是有效扩大我国内需的重要手段。

3.收入差距阻碍了消费需求增加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5,我们可以了解到居民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极大,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从2006年的5倍增加到了2010年的9倍,4年间增加了80%,而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实际收入水平差距达到了30倍;同时,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也在加大。但是,高收入人群仅站消费群体的小部分,从而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中高收入群体在购买了基本需求品之后,边际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而占比较大的低收入消费群体才会消费的中砥力量,但由于其消费能力较低,其收入水平无法满足其消费远方,从而使得消费水平很难提升。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我国消费市场出现了断层和逆向发展,高收入者有能力但消费意愿较低,低收入者有强烈的消费意愿但是购买能力较低,因此,收入的差距和不均衡严重阻碍了我国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14]。 尽管有少量的奢侈品获得高收入群体的不断消费但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难以形成全局性、持续性和有带动力的新的消费热点,再加上我国总体劳动供养率低仅为1:1.1左右,而美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为1:4.8左右,德、英、法为1:6.8,韩、日为1:3.8左右,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导至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并日益严重地影响到居民消费心理预期,使大多数低收入居民产生“不敢花钱”的心态,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扩张[15]。

4.社会保障制度不太完善

我国在福利、教育、医疗、保险、救济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惠及到全体公民。占中国劳动力大多数的农民工、工人和农民几乎与社保制度无关。而且,国家社保基金也严重向城市倾斜。

(2)医疗保险两极化,一方面,目前中国超过一半的人口还没有医疗保障或者是保障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对特殊群体保障过度。而且医疗费用急剧上涨,医疗保障补偿水平无法抵消费用的涨幅[16]。

(3)流动性差,不随人走动。目前,能提供完整的失业、医疗、退休三大保障的只有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了,一般的民营企业提供的保障很不规范。

5. 乡镇的债务负担加大影响了农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我国乡镇债务主要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实施的财政分税制,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和以后开展的农村各项建设之后,一些乡镇出于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建设需求增长的欲望。大力对淤塞的河渠、长年失修的排灌设施、路网改造、电网升级、人畜引水工程建设等,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来源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上级财政部门借款二是向个人借款三是向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四是向有关单位借款五是向银行信用社贷款。使得乡镇债务负债面是越来越广,金额越来越高。据对中部地区乡镇债务调查以2009年底乡镇债务锁定数为基准,分别考察县乡负债变动情况。一些地区乡镇负债由2009年底至2011年底总体增幅在10%~20%,由2011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总体增幅达到40%。

调查发现有的地区负债总额在100万元-500万元的乡镇达22.6%;500-1000万的乡镇占35.5%,两项合计后的比例达到58.1%。这表明目前这些地区有将近六成的乡镇负债在一百至数百万元不等。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一些乡镇巨额的乡镇赤字与债务是难以轻易消除的。乡镇债务制约了农村经济和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了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消费支出。


三、以扩大消费需求来驱动我国经济发展

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民众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

我国民众的消费能力除最基本的收入与价格因素外至少还应有以下四个因素构成:一是消费者情绪。即统计上的消费者信心指数。这是一种相对比较主观的因素,它跟近期的经济预测和对未来就业前景预计有关,属于一个近期的变量。二是居民对于中长期消费远景的看法。而它主要又与养老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密切相关。另外与居民长远的职业生涯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系。三是供给因素。多数产品是供给跟着需求走,但也有一部分是供给决定需求的。比如互联网供给所创造的大量需求,技术的创新也是创造出了新的需求。四是消费和休闲时间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要想扩大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休闲时间。休闲带来了消费模式的变化,特别是在丰裕社会之后,休闲创造了多样化需求。因此提高民众消费能力可以通过一下途径:一是,可以改变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况,可以有效的构建均衡分配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时期,社会财富也快速增加,但由于我国固有的问题,导致财富分配不均,城乡、行业、区域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想人民全部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就必须要优化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薪酬在初次分配的比例,确立均衡共享模式[17]。二是增强居民消费者信心,这主要可以通过完善社保制度,打消居民的后顾之忧,来增加他们的消费。三是自主发展经济。自主发展意味着主要依靠国内需求发展经济,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国外因素,外贸依存度必须处于一个适度的水平。出口导向模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走上新的台阶——向内需驱动式转型。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内市场是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二是国内的积累和储蓄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不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三是在本国国内研发和生产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是从国外输入购买。

三农政策的实施,有效的保障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建立,初步在农村建立了医疗保障体系,但由于我国农村较多,农民人口数量较大,一老保险的覆盖面还有待完善和增加,要切实做到所有的农村人口都老有所医,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医保的覆盖,提升养老金的支付能力[18]。制定相关辅助政策,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稳定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以及经济的长短期增长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与农村老龄人口福利补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建立更为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2)、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政府有必要从财政收入中划出社会保障的专项资金。(3)、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适度增加居民缴费。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国家财政支出、企业雇主缴纳、居民个人缴纳,形式较为单一,因此,需拓宽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例如建立农村养老基金会、下岗职工或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会等。

2.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大部分,因此,农村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所以,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利用农村富有的劳动力资源创造社会财富。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要以市场用工需求为导向,培训有技能、有专长的新型劳动力资源,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经济增长离不开人力资源,也就是劳动力,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劳动力的质量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只有高科技,先进的机器和更好的设备是不够的,只有经过劳动者的使用,充分发挥劳动力的创造,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劳动者是唯一具有创造能力和增值能力的资源。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本强国是经济增长的又一驱动力,在全面发展农村功用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农村人口健康素质的提升,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国可以说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多数,因此,培养和发展新型农民,是拉动内需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将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1)强化宏观引导,优化人才结构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要围绕自身需求,重点培养和引进急需的人才与智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确定优先急需领域,制定人才规划,培养和引进急需人才。对人才的吸引、支持要有针对性,保障重点专业、产业、行业的急需人才,并考虑长期发展的要求。若在综合吸引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采取特殊措施,保障重点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要注重实行柔性智力引进,扩大兼职专家队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增加总体人力资本的储量水平。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只是产权保护规则,而且要学习和运用只是产权的相关保护措施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工具,有效的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要积极强化只是产权保护意识,以宣传教育为本,是企业领导者和员工了解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使人民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保护知识产权不仅仅是走出去,引进来的显示需要,更是保证创造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3)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高科技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它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所以决定了其融资方式主要是风险投资。从总体上看,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有限,资本结构单一。资金的缺口仍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存在着风险投资公司规模较小、实力较弱、为风险投资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太少、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等问题[19]。因此,政府要健全融资体制,规范风险投资机制,增大科技成果的推广率,有效促进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3.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的基本前提。因此,政府需要积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第一,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放在解决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上;第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完善商品流通和服务设施;第三,继续完善规范市场秩序的政策措施,严格执法,加强监督。目前对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有待准确把握。政府提出适当的消费政策,如财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信用消费政策、租赁消费政策等,都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我国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的时期,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有力地实施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政策、体制完善之前,居民的消费率势必会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end##

4.开发新市场、新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1)开发老龄化人口市场

本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程仍在不断加快,根据我国政府2011年底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8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3.7%;而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达到了1.23亿,占总人口的9.1%。从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又给我国的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场细分理论告诉我们,老龄化人口的消费特点,主要是以实用、保健、智能化为主[20],这个群体以月退休金平均0.2万元来计算的话,每年的退休金可达到3000多个亿,很明显,一个老年人就是3万多元的年消费。生产制造为老年人所需的保健、便捷、实用、智能化产品,如服装、轮椅、按摩椅、按摩床、床单、用纸、背包、笔、手机等产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也可将这类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2)开发生产新兴工薪阶层所需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产生了一个月收入3000到10000万元人民币的工薪阶层,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是拥有几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主要由二大块组成:一是40岁以下人群,主要以时尚新潮为主;二是40岁以上到60岁人群,应根据这一庞大消费群对产品的不同欲望与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在产品开发中增加保健、方便、实用成分,驱动这一群体的消费动力。

(3)为白领、富豪生产高档产品、奢侈品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旅客在海外购买高档商品消费折合人民币近3000亿元。这个消费群体一般月收入都在1万元人民币以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年收入50万元人民币到100万元人民币人群属于白领阶层,年薪50万到500万元人民币人群属于精英阶层,年薪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富豪阶层。在目前国内需求不旺情况下,应抓住这每个群体的消费特点来差异化设计产品、同时也可大力发展国外奢侈品在华直购式销售平台,通过引入竞争,实现降低价格的效果。把海外奢侈品巨额消费拉回到国内,为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就业服务。

5. 采取措施化解乡镇债务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

化解乡镇债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研究解决如“资产变现还债”、“拍卖‘四荒’化债”、“土地流转化债”、“债权债务冲抵化债”、“削减高息化债”、“清收债权化债”、“债务股权化化债”、“ 债权债务置换”、“债务划转”、“ 债务核销”、“ 降息停息”、“ 资产变现”等都可对已形成多年的债务进行化转。但最根本的还应是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如我国的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又是人口大省,70%的人口居住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尤其是那些贫困山区,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工业基础又十分薄弱,至今仍然非常贫困。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可增加相当大的消费潜力。而作为具有传统优势的蚕丝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产业链条长,属“短、平、快”项目,它不仅可以带动农业的发展,而且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吸纳大批劳力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起到了绿化山川,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随着高科技的应用,被誉为“纤维皇后”和“人体第二肌肤”的丝绸,将会不断推出具有天然、绿色、无污染、多功能的新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国际丝绸协会分析预测,未来世界丝绸消费将以每年5%的幅度向上递增。所以鼓励这些地区的农民通过全方位的开发蚕业产品会有更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

结论: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充分吸收消化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关理论,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中国经济发展一定会走上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N] http://baike.baidu.com/view/1279791.htm

[2]霍利斯·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朱东海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87.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7.

[4]欧阳昌鹏.我国转轨时期投资率与消费率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12-16,20.

[5]易培强.关于消费需求制约因素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74-78.

[6]郭美花.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难点[J].福建金融,2009(1):32-34.

[7]何晓英.调整内需结构-扩大消费需求[J].宏观经济管理,2009(8):27-28.

[8]张晓峒,徐索菲.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内需结构分析[J].理论探讨,2011(1):79-83.

[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王亚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47.

 [10]白志礼,谭江蓉,曲晨.县域城镇化问题的特异性与发展思路探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7(05)

[11]谢春玲.我国居民消费率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 现代经济探讨 2008年第九期

[12]杨金磊.浅议扩大内需与我国投资结构调整[J]  枣庄学院  《当代经济》2011 年2 月(上)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80 页

[14]郝泽军.论中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制度环境[D].湖北:武汉大学,2001

[15]桑新刚,夏芹,杨百团,尹爱田.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需求[J].中国卫生经济.2009(01)

[16]曾湘泉,郑功成主编.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17]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 经济研究. 2009(03)

[18]刘峰.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推进中的困境与突围[J].湖南社会科学.2011(05)

[19]David Ahlstrom,Garry D. Bruton,Kuang S. Yeh. Venture capital in Chin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2007

[20] 刘永平,陆铭.从家庭养老角度看老龄化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J]. 世界经济.2008(01)


 

上一篇: 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再思考

下一篇: 消费需求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再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