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传统的继承
“境界”作为一个具有中西交汇品格的“美学”概念,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哲学看待世界的背景、基本立场和视野,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康德美学、叔本华美学、理想与写实等西方美学理论。在朱良志先生看来,中国哲学凸显出审美境界与生命世界的合一,并能够总结出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突出人的境遇,反映对人自身命运的关怀,境就是一个世界。
其二,突出世界的大全意。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强调境,其实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自足的世界、一个当下所发现的活泼的世界。
其三,突出世界的虚灵。中国哲学美学重视境界,重视的是一个虚灵的世界,强调人心灵之融汇。
其四,突出以世界本身来显现世界。
“境界”作为美学概念,完全具备以上特征。不仅如此,“境界”的传统品格还体现在对于作品中情景关系的具体处理上: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首先,是否真性情是判断有无“境界”的标准。王国维把景物的“境界”有无归结到创作者的内心性情。如果写景物是有真感情,那就是有境界。例如东坡和稼轩的词,都带有个人或旷达或豪放的性情。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的胸襟气魄,就写不出、学不像他们的词。基于对真性情的强调,王国维对李后主进行了评价:作为词人,从小到大没有被世俗的外力所濡染,因此能长久地保持他的赤子之心;所以李后主作为词人有着天生的优势。王国维肯定了那些写情能够深入人心、写景能够使人豁然的作品——不带有矫揉造作的斧凿痕迹,秉持一颗赤子之心,以真见识、真知识和真性情写诗词。这就形成了一个对文学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从读者的角度看,王国维又提出了“隔”与“不隔”的区分,从另一个视角强调“真感情、真景物”,并且由此反对诗词用“代字”的做法: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