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社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经济开发地区,交通便利,经济条件较好。社区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包含5个小区,居民住宅楼89栋,社区总人数15000人,居民住户3656户,户籍人口7932人,外来人口6322人,人口异质性程度高,外来人口众多。社区周边生活条件便利,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具备基础的医疗、教育、购物、生态等服务资源。2020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党群服务中心综合资源大楼,包含谈心室、棋室、多功能文体活动室、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居家养老服务及日间照料室等多个活动场地。
2019年G社区通过苏州市吴中区民政局购买社工服务,以两年为期,委托A社工机构承办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政府制定服务项目与评估标准,并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对项目进行全程监测。A社工机构在社区原有特色品牌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社区服务资源梳理,回应居民多样化需求,A社工机构在G社区提供服务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类、增能类、治理类三大类。基础类项目包括:困境老年人服务、未成年人正面成长服务、“新苏州人”服务。增能类服务:社区需求调查与资源开发、社区志愿者管理、社会工作者增能培训。治理类服务:睦邻友好行动、党团阵地建设、社会组织培育。
在G社区社服化项目运作周期内,笔者团队以项目监测员的身份进入社区,应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G社区服务项目运作具体情况,从微观视角进一步探索“三社联动”机制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以及行动路径,为使“三社联动”运作模式发挥最优效用,推动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一)价值观念的融合者
在G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工有意识地将社区本土价值取向与社工专业理念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打造了良好的社区治理体系。在“党建联盟”系列活动这一案例中,G社区书记提出加强社区基层党建的需求,A社工机构一线社工发挥专业所长,依据社区需求采取灵敏、灵活的形式搭建服务框架,将服务内容与党建这一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服务地点设置在具有党建元素的“环太湖红色步道”,利用景区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区域优势,将党建阵地从室内向室外延伸,服务对象从党员向群众普及,在休闲娱乐中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廉政教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精神与党性升华。“党建联盟”系列活动地举办,各联盟单位通过队伍联动、活动同办,实现了社区周边党建资源的高效整合,深化辖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党建格局。除此之外,社工积极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并与社区服务有效融合。在社区内开展“真人图书馆”系列服务活动,邀请老党员、老一辈社区居民向青少年讲述过去的奋斗故事,在服务中传递中华传统美德,弘扬革命精神。在“三社联动”机制运作下,有别于固守西方传统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社会工作者作为价值观念的融合者,积极地融入社区当地本土价值观,创新社区服务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服务于民,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建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社会工作。
(二)差异化利益诉求的协调者
G社区“三社联动”机制中,社会工作者作为差异化利益诉求的协调者,平衡居民、社区、社工机构等多方需求,在社区服务过程中打造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妙手编织队”社区组织培育过程中,G社区书记长期扎根基层,准确定位社区需求,提出目前G社区存在许多待业在家的妇女群体,希望推动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社区。社工根据书记意见,将居民需求作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出发点,设计“丝网花之海棠花”系列服务,将社会组织培育与居民个人特长紧密联系,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服务实施过程中,一线社工结合专业技巧,开办编织培训课,将编织技法转变为生产力,将编织作品在社区进行拍卖,所获钱款赠送给社区困难人群。提升家庭主妇的自我价值感的同时,增进邻里情谊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此外,社工也敏锐地从活动中挖掘积极分子,发挥其在组织中的个人能量,感召更多居民参与活动中。随着活动逐渐固定有序开展,社会工作者由“台前”转向“幕后”,最初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转为正式的社会组织,碎片化的服务活动通过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运作的形式转换为系统化的社会组织培育服务。社会组织队伍目前仍在不断壮大,成员用自己的巧手不断编织着爱心,传递着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