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势视角的理论缘起
优势视角是对传统问题视角的批判发展而来,它源于积极心理学,也深受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被正式提出以来,迅速发展成为西方社会工作领域的主要流派。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和潜能,“一切能够促进个体做出持续调整和积极改变的因素都可以视作优势。”
优势视角最重要的概念工具是抗逆力(Resilience),社会工作、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均对其倾注了不少研究兴趣,亦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心理弹性、复原力。对于抗逆力的定义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抗逆力兼具特质、过程与结果三重属性,相信个体和社群与生俱来的优势与资源,强调个体面对困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抗逆力的影响因子包括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风险性因素是指那些会增加不良适应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生物的、遗传的、环境的各种因素;保护性因素是指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的个人或环境因素”。[8]抗逆力途径有常规和非常规之分,“前者为亲社会取向,往往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支持;后者表现为反思、批判和对抗,常常受到指责和排斥”。
(二)优势视角下的干预及其效果
优势视角强调积极的助人关系是干预的前提基础,倡导尊重、平等、信任、赋权。助人者不以权威自居,而是愿意陪伴倾听、共情支持的伙伴。个体由此获得正向的情感经验,优势动机得以激发,进而重拾信心和力量以应对困境。优势视角的系统干预一般包括“解构、建构和重构经典三步骤”。解构是指重新定义“问题”。优势视角坚持生态式叙述,认为“问题”源于“语言”和“关系”,是个体与其文化环境、社会语境和家庭生态互动,并将这种互动进行内化和体验的一种结果。危机中的个体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应对方式,当应对方式不符合社会多数人认定的常规就会被认为是问题。而如果跳出常规的牢笼,原有的“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建构是聚焦个体如何建构自己的世界以及如何从自身生命经验中发现意义。重构是付诸行动以重构新生活。优势视角坚持在关系和情境中解读个体及其经验;否认困境必然导致创伤,相信个体具有独特的资源与力量,假如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互动,便可藉此度过危机,重获适应,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