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我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现状
 
更新日期:2021-06-02   来源:   浏览次数:3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质量和质量文化的概念界定什么是质量?概况来讲,质量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习成就与教育目的的相

 
 1. 质量和质量文化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质量?概况来讲,质量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习成就与教育目的的相符合的程度。高等学校对学校的教育目的、学生的学习成就、如何组织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就尽可能与教育目的相符合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就形成了高等学校的质量观。
什么是质量文化?约瑟夫 M.朱兰认为,质量文化是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思维的背景。设保持满足自我控制标准的职位,是实现积极的质量文化的必要前提。质量文化不仅包括程序、工具和手段等管理体系的内容,而且设计价值、承诺和态度等精神心理因素。高校质量文化表现为质量实践技术和质量精神追求两个层面,实践技术层面包括质量测量、评价和提高质量的程序、工具、手段和规则等显性要素,精神追求层面包括质量主体对追求教育质量的认知、态度、能力等隐性要素。质量总是和文化相关,质量文化是质量行为的灵魂和终极目标。
2.当前教育评价导向下我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外部评价强势主导,内部质量文化建设薄弱。
长期以来,在大学排名、教学评估、学科评估、质量认证等外部质量保障手段形成的质量观控制下,高校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行政主管部门要求为导向,形成了外适型的质量文化体系,缺乏学校内部自主形成的内部质量文化体系。
政府以资源分配、政策导向等手段对大学的质量行为进行干预,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将符合政府和社会需求的质量评价标准植入到学校内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市场认同的学生能力。这种外适型的质量文化使高等教育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提高,尤其是高校的规模和硬件设施大幅提升。但是,外适型质量文化,缺乏对质量的价值观、信仰、期望和承诺的文化意识,不能有效提高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质量建设的内在积极性。
2)重视技术“硬”指标,忽视文化“软”约束。
现有质量评估体系注重质量标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注重使用技术指标对每项质量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然而,技术指标过于强调操作的规范化和便利性,破坏了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应有的完整性,使得质量评价与质量本身出现上下两张皮的情况,很难真正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随着对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倒性胜利,科技物化的模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技术数据成为教育评价的硬性指标。对教育评价技术“硬”指标的推崇,使教育逐步沦为技术的奴隶,使教育更加功利化,更加丧失了对教育价值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追求。
3)偏重科层式管理,忽略人本化管理。
科层式管理是大学扩大规模以及内部事务复杂化对大学管理模式的诉求,核心和思想基础是效率和理性。科层式质量管理有效应对了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标准化诉求,但忽略了高校质量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本化管理。
质量文化建设要兼顾质量管理中的理性需求和人文关怀,实现人本化管理。有学者认为,目前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现有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基本上都被限定在行政管理的范畴内,侧重于方法与工具、程序与技术、体系与制度的监控,并没有真正触及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即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大学与大学(大学教师、大学生与管理人员)的一种生活方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我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现状

下一篇: 我国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