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文心雕龙》中的“意象”维度
 
更新日期:2021-06-04   来源:   浏览次数:57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文心雕龙》中的意象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意一字一共出现了79次,而意象作为词语仅出现了1次。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刘勰写道:是以陶钧文

 
 (一)《文心雕龙》中的“意象”
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意”一字一共出现了79次,而“意象”作为词语仅出现了1次。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刘勰写道:“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那么,这里的“意象”与现在我们说的意象究竟有何不同,我们认为还得结合文章以及时代背景来看。
1.刘勰“意象”论的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
有学者曾言《文心雕龙》是“以儒统道”或是“以道统儒”,我们认为刘勰的作文思想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儒、释、道激烈的碰撞和融合。自从司马炎以晋代魏,众多文人纷纷对内心所坚持的那套名教礼仪制度产生了怀疑,庄老之学复兴,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魏晋玄学在这样的情势下得到发展。而此时佛学传入中原,为了能够在中原站稳脚跟,便不得不开启佛学本土化的进程,佛教学者主动迎合玄学讨论主题,出现了佛学与玄学相互辉映的思想史盛况。
这里我们主要提到一位僧人名为竺道生。他在晋宋之际不受前人理论的桎梏,把东晋以来盛行的般若学佛教思想扭转到涅槃学上来,他主要主张佛性本有和顿悟成佛,从心性论的角度出发指出一切人皆可成佛。心性论着重探讨主客关系范畴,试图通过探讨主客关系来达到体认本体的作用。在《高僧传·竺道生传》中有言:“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乃喟然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荃取鱼,始可与言道矣。”虽然竺道生重视本体,认为其他形式都是辅助的手段,然而他也认为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不能拘泥于象,而要一直追寻“意”,正是王弼所言“应物而无累于物”,而这里的“象”也已经不单指卦象,而成为了泛化的物象。
刘勰早年跟随僧祐研读佛学,僧祐身处佛学义理的重要转变时期,不可能不受到“涅槃佛性说”的影响,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刘勰关于对“般若绝境”的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反对单纯以“有”或“无”这样片面的观点去探究真理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把“意象”视作情意与外物的统一也是有迹可循。
2.从文本中看“意象”
不难发现,“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句话是个对偶句,那么如果要理解“意象”的含义,我们须先分析“声律”。在刘勰的语境中,声律分别是指声音和音律,二者有联系。在本书中第三十三篇单独拿出来讲《声律》:“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合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声”指的是发音和声音,而“律”则指的是音律。声音和音律的关系在于,发音要符合音律,音的强弱要与音律协调。刘勰以声律喻作文,认为作文也要讲究和谐和协调。那么依据对偶的原则,“意”和“象”应该也分为两层含义,并且二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若非如此,便成了刘勰所说的“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心雕龙》中的“意象”维度

下一篇: 《文心雕龙》中的“意象”维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