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劳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更新日期:2021-06-21   来源:   浏览次数:33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改善教育治理结构,优化体系建设。就我国劳动教育治理现状而言,大部分高校没有完善的劳动教育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不足,环节嵌构不合理,从而导致推

 
 1.改善教育治理结构,优化体系建设。
就我国劳动教育治理现状而言,大部分高校没有完善的劳动教育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不足,环节嵌构不合理,从而导致推进过程困难重重。高校应合理构建完善符合本校发展的劳动教育治理体系,加强劳动教育治理制度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突出现代化特征,对劳动教育治理主体结构进行调整甚至重塑。在构建劳动教育治理结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劳动教育治理连续性、长期性、综合性的特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以国家政策为依托、以校情校史为基础、以学情学风为导向、以监督反馈为闭环,积极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深挖时代内涵、拓宽主客体参与渠道,严格精细制定各项制度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治理体系,将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促使治理体系有效发挥作用。
2.加强制度保障,提升治理能力
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完备的制度体系,制度化是治理实施的基础,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治理的保障机制,有利于多方优化协调,从而达到精准施策。研究制定符合校情校史的具体执行办法以及长效评价考核制度体系,规范劳动教育治理活动以及活动中主体的权责范围,强化主客体在劳动教育治理活动中的制度观念、法治观念、评价考核观念,做到治理行为有理可依,有据可凭,从而达到执行的精准化,治理能力的高效化。加强制度建设,有助于激活体系内部发展活力,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同步发展。制度建设并非单一的体制建设,要在多方互动中寻求适合的发展体制,在高校劳动教育治理过程中,要避免单一的垂直式管理,不断改革向矩阵式管理过渡,从本质上提升治理能力。
3.拓宽群体参与平台,推进多元化协同治理
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载体。搭建多方平台,寻求多渠道协调治理是实现劳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高校劳动教育活动主要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进行,实现点对点连接相对容易,但如何多点协同,从而达到“点——线——面”的全方位覆盖是目前平台建设的主要难题。首先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所具有的特殊性,针对其各自特征进行不同教育内容以及方式转变。家庭主要以强化劳动意识为主,家长可以用家风为依托进行渗透式教育,以防现阶段学生因优渥的生活条件而导致思想观念上对劳动的摒弃;社会主要以劳动实践支持为主,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可为高校提供所需要的社会实习、实践支持,结合行业以及社会所需开拓更为广泛的劳动场地和新劳动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社会劳动,增强劳动体验;校内要发挥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的育人作用。家、校、社会三方联合,共同搭建劳动教育治理平台,推动不同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达到协同育人的根本目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劳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下一篇: 劳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