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政府加大教育的财政倾斜度
首先政府应重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充分的说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是简单的增加个人收益,而是有益于整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2019、2018、2017年中国GDP分别以15.54、 13.6、13.17万亿美元的总值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二,这充分说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在迅速腾飞,但是教育经费投入所占比都一直在4%徘徊,并未到达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政府部门应协调好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促进其加强交流与合作,财政部应该根据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来进行合理的财政投入,不能将投入点仅仅围绕4%来周旋,应该向着国际化平均水准看齐,不能让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成为“漏洞”。
第二,政府完善好各级分配体系
首先,不同地区之间,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差异较大,沿海经济区,北京政治区等会受到经济辐射和政治辐射的影响,发展更高更快更好也情有可原。作为政府领导者,应该顾全大局,将全国视为一个整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脱贫攻坚,一个不能落”的理念,绝不能厚此薄彼,让偏远地区人民的教育一直落后,损伤广大人民的受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出于国家战略方针的需要,国家需要培养一批类似于清华北大那样的优秀学子,在强国强军建设中绽放光彩。然而也应注意到如果仅仅以清华北大等高校为动力,是否能带动全国整体建设发展。从毕业的择业区域来看,广大高校优秀毕业者大都会选择一线城市,谋求更高的利益汇报,真正投入到全国整体的学生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学生自己本身择业趋向性问题,也是偏远地区教育落后的问题。政府应该将财政支出向更多的人口大省或者贫困地区倾斜,减少两者较大的悬殊。最后是对于民办高校,世界排名靠前的几所大学,民办高校几乎占据大半。我国政府也该注意利用好民办高校这一资源。以浙江省为例,从政府方面看,政策到位,支持力度大。如对民办或民营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学生一视同仁,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政府同样给予贴息支持;可半价购买火车票;可参加各类学生学科和文体竞赛。对于民办或民营高校也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专项经费支持和奖励等,都较为有效的提高了民办高校的积极性,增强了高校整体活力。
a)政府适度调整政绩考核标准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投入性产业,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承担,这个“重任”自然落到政府肩上。首先可将教育与政绩挂钩,采用教育投入问责制, 将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作为问责内容纳入官员考核范围。以往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现有的地方政府激励体系下,教育发展由于难以体现在政绩考核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其次[10],在将教育投入与政绩挂钩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省份的比例的分配,不同省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于高等教育投入要求也不应完全一致。既要保证教育的投入也不能打击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最后,相关的中央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红头文件,让教育投入真正得到落实,而不是“空喊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