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性及系统性
作为独立型的一门理论学科,在思政课程中,其教育对象具备特定和广泛的特征。它的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也会交叉于其他学科,比如心理学、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等等,彼此间互相影响,它不但独立于各学科,也会和各人文社科互相形成体系。在思政理论课中,其专业性会表现于教材选编中,各高校的本课程教材都为统一的内容、出版社或编排。该类编排不但会在学科横向上进行体现,即所有专业及学科统一都会开设政治课程,也会在纵向学科的层次中体现,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博士等层次,各个层次也有开设思政课程,充分体现出思政学科的专业性。基于此,不难发现思政理论课存在明显的系统性、专业性特征。
(二)课程内容抽象性
在思政理论课中,党的指导方针、执政理念等属于一类主要内容,它们可以促使学生对党执政的思路进行理解,属于一类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上层建筑内的抽象层面[2]。在课程内容上,抽象性会在纯粹理论型的内容上体现,比如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等等,而仅凭教材内容,对真实事例的讲述,学生要实现情感认同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情感体验、实践机会的缺失下,思政理论课会面临较大的实施阻碍。
(三)面向对象多样性
在思政课程中,大学生属于主要的学习主体,他们属于知识传承的人群,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及进步的关键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会受地域等因素影响有着明显差异,其文化层次存在明显的良莠不齐问题。由此可见,虽然在思政课程中也存在统一的要求及内容,但是却要面向知识程度、层次不同的学生。为此,在对各专业背景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对其差异性、多样性充分考虑。而在理论课教学中,主要要求是带领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怀,树立行为规范,使专业不同的学生存在的政治信仰等得到满足。
(四)思政课程时代性
在思政课程中,其建立基础是一党执政的我国政治体制,在本门课程中,学生应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重要思想,有效结合中国实际及马克思主义[3]。因此,思政课程存在一定的时代性,要求课程内容需要不断完成理论的发展更新,不断创新,在不同的执政时期下,思政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对理论创新的新型成果不断补充完善,这也是受学科性质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