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意义
 
更新日期:2021-08-10   来源:   浏览次数:37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问题意识和学生思想实际相契合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但是主体也属于对象,该类特殊性,让教学需要参考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思想问题,对其思想脉搏

 
 (一)问题意识和学生思想实际相契合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但是主体也属于对象,该类特殊性,让教学需要参考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思想问题,对其思想脉搏充分把握。而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的生活背景有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特征,而我国也处在社会转型,不同矛盾交织复杂的时期中,因此,学生的政治观、理想信念等都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往往对党的路线方针、社会热点问题等存在个人理解,对不同问题已经形成初步认识,但学生也存在理论储备不充分、直观化认知、思想层次不同问题。各类问题的存在,会让思政教学面临挑战,因此思政教学应该坚持问题意识导向,基于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实际,确保教学可以和学生更为贴近,深入生活并回归现实,可以联系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等等,最终形成为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一类教学思路,为教学找准契合点。而在此前提下,教师需要遵循问题的厘定、表现、成因及解决等思维逻辑,带领学生分析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实现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培养。
(二)问题意识是教学特征及时代要求
在思政教学中,实践属于价值基础,将教学的实践性加强,是教学优化的重点要求。首先,教师在加强思政教学的实践性时,要明确问题意识属于重要中介及主要载体。而在理论课的传统教学中,问题意识的薄弱状况十分明显,这也使得教学不能提高实效性及针对性。其次,在国内及国际环境的不断改变下,思政教学会面临新的教学要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更为频繁的交融交锋,怎么对正能量进行发挥,如何让对现实问题等的阐释力可以增强,如何于多元文化内确立主导地位,这些对理论课教学带来全新的挑战。为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问题意识导向的坚持,将现实问题当做教学切入点,对国内的社会转型、经济改革等问题高度关注。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剖析重大的理论及现实问题,确保学生对马克思理论做到真正相信、真正学习并真正实践,保障思政教学达成最终目的。
(三)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有品质
在马克思主义中,其理论发展是对问题的不断面对、分析及解决。马克思在分析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后,完成了唯物史观等理论的创立,解释了社会主义需要且可以将资本主义战胜的问题,使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解放无产阶级都得到理论的科学指导[5]。在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化理论成果。它们对中国发展及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回答。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问题意识属于一类固有品质,属于它产生及逐步发展的基本动力及内在逻辑。而马克思主义属于思政教学应该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属于理论课教学优化的重要原则。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意义

下一篇: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意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