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脚手架”理论及情境创设内涵概述
 
更新日期:2021-08-12   来源:   浏览次数:60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实现脚手架理论与思政课情境创设的有机结合,需厘清脚手架理论及情境创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特点,为研究两者之间的关

 
 实现“脚手架”理论与思政课情境创设的有机结合,需厘清“脚手架”理论及情境创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特点,为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两者相结合的契机奠定理论基础。
(一)“脚手架”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文化-历史”理论创始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基于对以往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该思想是维果斯基对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考,主要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该理论的提出对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结合建筑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脚手架”理论,即:“任何成人——儿童或专家——新手的协作行为。”简言之,“脚手架” 即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受教育者接受未知知识的辅助手段。对于“脚手架”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该理论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在构建脚手架的时候应把握“适度”原则,最大程度的了解学习者自身发展水平,学习目标适度高于已有水平但不可超过学习者努力也无法达到的层次以激发学习者自我构建知识的动力,这要求教育者在搭建“脚手架”的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针对性。其次,脚手架源于建筑学,是为了保证各施工过程顺利进行而搭设的工作平台,后将其引用于教育学中,成为协助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工具”,从建构主义的视角下讨论该理论,脚手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其搭建过程应遵循从有到无、从显性到隐性的规律,这要求教育者注意对于学习者自我学习与思考的引导、启迪,适时放手。最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脚手架”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受众群体已从儿童逐渐扩充至成人,搭建的方式也由成人——儿童、专家——新手向同伴搭建、新媒体工具、隐性环境转变,这为该理论与思政课教学情境创设的结合带来了新的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内涵
要厘清“情境创设”的内涵需先明确“情境”一词的概念。《辞海》中将情境定义为:“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基于此,在教育学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探讨了对情境创设的理解。陈少泽以动态视角分析认为情境创设就是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对一定的教育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从情境创设的功能来看,学者刘宏伟认为情境创设作为环境优化最容易最有效的办法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李吉林教授将情境创设与幼儿教育相结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概念:“情境教学是以生动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手段,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学习情绪,从而促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基于情境教学的实效性,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将情境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魏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环境的辨析之上,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定义为“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整体互动的具体情景。”学者董杰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优化的路径层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时优化情境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而针对教育主体在特定时空场域创设的特定教学情境。”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概念基础之上的衍生概念,它限定了教学情境创设的主客体、教学情境创设的场域,充分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就应着眼于高校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高校学生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校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对于主体性的要求,避免“一概而论”。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案与基础教育大为不同,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创新能力、思考质询能力的培养,这也决定了高校思政课课堂的动态性。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加强多样性、实践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就要求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情景创设内容应贴合时代要求且与主流价值观保持协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脚手架”理论及情境创设内涵概述

下一篇: “脚手架”理论及情境创设内涵概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