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跨学科、跨媒介的符号叙述学
 
更新日期:2021-08-13   来源:   浏览次数:47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戏剧演出文本借助多种媒介呈现在观众眼前,是跨媒介组合的符号文本,符号叙述学则探讨所有叙述体裁的共同规律,具有跨学科、跨语境的优势,符合当今世

 
  戏剧演出文本借助多种媒介呈现在观众眼前,是跨媒介组合的符号文本,符号叙述学则探讨所有叙述体裁的共同规律,具有跨学科、跨语境的优势,符合当今世界的研究趋势。胡一伟对跨学科、跨媒介的戏剧演出符号叙述学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戏剧符号学、戏剧叙述学方面的研究缺陷:20世纪之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研究纸质剧本,并且基于西方对“模仿论”和“过去时态”的坚持,并未将戏剧纳入到叙述学研究范畴之中;20世纪之后,对于戏剧的研究焦点有转向演出文本的趋势,但是“其研究范式依旧未突破传统语言学模式、结构主义方法、经典叙述学理路”(p. 41),这是其一。其二,就国内的理论研究来说,学者在借鉴与吸纳西方理论之时,往往会忽视中国传统戏曲的自身特质,以及承袭了古代戏曲传统的当代话剧、舞台剧的独特审美体验,这无疑不利于国内建立自身的戏剧话语体系。针对以上问题,该著共分为六章,详细论述了戏剧演出、戏剧符号学以及戏剧叙述学的理论发展脉络,结合对国内外戏剧演出文本的分析,探讨了戏剧演出的潜在发展趋势,以及演出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
第一章分析戏剧演出的文本,从剧本与演出文本、伴随文本、底本与二次叙述三个方面对戏剧演出的文本问题展开讨论。作者指出,演示类叙述体裁的一次性、即时性以及可参与性使得戏剧演出文本与剧本截然不同,前者是“由观众和演员相互交流时产生的——产生于剧场”,而后者却是“为剧场而创作”,由“可表演性决定的”(p. 56-57)。作者借用了安娜·于贝斯菲尔德的观点,认为要使文学剧本与演出文本产生联系,需要一个“导演文本”进行转换(p. 60)。深究“导演文本”这个概念,作者进一步阐释了戏剧演出中叙述行为与述本的关系,强调观众在“一次叙述”与“二次叙述”当中的重要性,即在“人格-框架二象”中考察了叙述者人格填充的问题。第二章讨论戏剧演出的叙述者属性,通过比较小说、剧本与演出文本的叙述者之间的差异,该章探讨了叙述者的“可靠性”与反讽的关联。作者梳理了汤逸佩、苏永旭、赵毅衡等学者的观点,推导出戏剧演出中的“人格-框架叙述者”,以及依靠人格填充,隐身叙述者显身人格的三种方式:评论/拒绝评论、次叙述、展示/使用媒介。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推演出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价值观对立、次叙述者之间的观念对立这两种反讽叙述的类型。第三章论述戏剧演出的空间。作者梳理了诸种与戏剧演出的空间相关的研究,从展示空间的类型和维度以及可感知的空间两方面入手,分析戏剧演出的空间类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戏剧演出中空间叙事、空间填充以及空间之间的互相影响做出了分析和总结,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挖掘戏剧空间背后的深层文化因素,可以触及反映社会关系的文化空间。第四章讨论戏剧演出的时间。作者梳理了被叙述时间、叙述行为时间、叙述文本内外时间间距或叙述意向时间这几个角度的不同观点,就演出叙述时间的两种典型的“空间化”方式以及演出叙述时间中的“空白”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讨论戏剧演出的媒介属性,作者试图说明戏剧演出媒介的这些特点是如何作用于叙述文本以及表意方式的;第六章分析戏剧演出的受众,作者从戏剧的本质出发,梳理和总结了观众对于戏剧演出文本的重要性及其功能。例如观众对“空白”的填充,对意义的获取以及观众与作者、导演、演员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归纳了观众的三种主要功能:阐释评价、观演交流、二次叙述,以及四类观演模式:观演分离、有限接触、有限参与以及观演融合(p. 254)。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跨学科、跨媒介的符号叙述学

下一篇: 跨学科、跨媒介的符号叙述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