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莫言《生死疲劳》英译策略研究
 
更新日期:2023-10-10   来源:外语研究   浏览次数:32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并选择有利于实现翻译目的的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语言、文化的问题。翻译目的论拓宽了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领域。
莫言创作的《生死疲劳》一书,语言承载着浓重的乡土文化气息,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莫言斩获国际大奖最多的作品(邵璐2011),也是在国外知名度、受关注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作品。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1934)随着莫言获奖,世界文学将目光从中国古典文学转向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则立下了汗马功劳。英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从译界“中国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 (夏志清,2008)而迅速飞入寻常百姓家。其英译本在亚洲以及世界范围内获奖最多,使世界尤其是英语语言国家的读者,了解中国当代地域本土文化,加深了文化交流,是葛浩文十分成功的译作。
从目的论角度看,译者对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结合使用达到了译本的预期目的。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论证,为我国翻译后诺奖时代的当代文学、有效地传递中国语言和文化内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对《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相关研究
英译本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于2008年由纽约Arcade Publishing出版发行。译者葛浩文在译本中,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灵活结合的方式,出色的完成了翻译目的。
但是译界对此作品译文的研究与作品的盛名不成正比,主要散见于期刊杂志和毕业论文中。归纳为以下五类:第一: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探讨英汉翻译转换技巧及机制。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孙婷婷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小说前景化语言翻译——一<生死疲劳>为例》以及2014年《<生死疲劳>中的语言前景化现象及其翻译》(王丽萍,《湖南科技学院报》)。研究者们从微观的语言层面上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英译的技巧。第二:从小说叙事角度对比双语语料, 进行翻译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的邵璐发表两篇研究论文都以此为主题:《翻译与转述——<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叙事性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以及《翻译阅读模式研究——莫言<生死疲劳>》(语言与翻译,2013年)。这类型的研究文章,将叙事学、文体学和翻译联系起来,以区分语言学和文化两个层面,侧重于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应用的指导意义不大。第三:是从其他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英译的翻译技巧。如盛俐于2013年十一月发表在绥化学院报上的论文《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莫言作品音译的三维转换——以<生死疲劳>为例》,以及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单春燕于2014年发表在《科技视野》的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章节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为例》。第四: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化的缺省与补偿策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秦琴和曹颖与2013年在《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发表了《基于莫言小说《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翻译补偿策略研究》一文,该文从英译中撷取译例,从语言学和文化层面探讨汉英翻译中的损失及补偿策略,将翻译补偿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翻译文本中,有助于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加强文化的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第五:2014年3月,邢台学院报刊登刘克强的《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莫言小说英译研究——以<生死疲劳>为例》,作者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对平行语料库英汉对比研究,来探索葛浩文在小说回目、正文及文化专有项三个方面的英译规律。
综上所述,目前对《生死疲劳》英译本的研究时间较晚,研究者较少且从语言学或者是翻译学的某一个角度展开双语在叙事、语言或者文化层次研究,没有涉及译本的翻译目的、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及译者的翻译观,也没有提及该译本成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之一深层原因和对当代文学翻译的意义。
三、 理论回顾
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是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代表主要有赖斯、威密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以及克里斯汀娜.诺德。他们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目的论使翻译摆脱了语言学和功能对等理论的桎梏,丰富了翻译理论并拓宽了翻译实践的应用领域,对翻译界和文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目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翻译目的。“Skopos”这一术语指的是目标文本的目的,也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结合翻译行为服务于翻译目的。2、翻译纲要。为了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在动笔之前应该阅读委托方的翻译纲要。 翻译纲要对文本类型做出定位;即使有时委托方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发起人(有时就是译者)就已经决定了翻译目的。3、充分与对等。在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内,“充分”是相对于翻译纲要而言的一种译文质量:译文应当适合纲要的要求。“对等”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以结果为取向,去描述在两个文本或者词汇、短语、句子、句法结构等之间的‘对等交流价值’,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使用对等的形式而去实现一个充分的翻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莫言《生死疲劳》英译策略研究

下一篇: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莫言《生死疲劳》英译策略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