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与治理主体关系
 
更新日期:2021-08-25   来源:   浏览次数:44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关于第一书记的帮扶行为有两类研究进路。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是第一类研究的主要视角。组织结构视角认为,科层组织结构是影响第一书记帮扶行为的基本因

 
 关于第一书记的帮扶行为有两类研究进路。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是第一类研究的主要视角。组织结构视角认为,科层组织结构是影响第一书记帮扶行为的基本因素。科层组织结构是由其权力关系塑造,因此可将其看作控制权在各层级、部门之间的分配方式。科层制的核心是权力逐级向上集中,上级部门掌握着目标设定、资源分配和监督奖惩权力。派出单位在科层组织中的结构地位由其类型和层级决定。许多研究观察到,派出单位类型显著影响第一书记贫困治理绩效。财政局和发改委等强势部门派出的第一书记资源获取能力强,通过争取大量资源帮助村庄脱贫,普通部门派出的第一书记则难以提供相同的帮助。大量研究证实派出单位的层级越高,第一书记贫困治理绩效越好。原因在于,高层级的派出单位占有丰富资源且对体制内外资源调动能力强,第一书记凭借单位资源优势和科层权威帮助村庄快速脱贫。激励视角认为动机是理解第一书记帮扶行为的窗口。首先是压力型体制下避免政治问责的动机。第一书记面临上级下达的脱贫任务和考核指标,没有如期完成任务或工作中出问题将受到政治问责。压力型扶贫模式下,本级党委政府也将脱贫任务分解到所辖部门,派出单位脱贫任务完成情况、第一书记驻村表现直接影响单位年终考核绩效。为应对检查考核,他们有动力向村庄提供资源。也有研究发现,完成任务的“时间压力”成为影响第一书记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其次是获得更好晋升前景的动机。精准扶贫是提高政绩显示度的平台,积极落实各项惠农项目可以形成外显成效以释放政绩信号,政绩激励第一书记为村庄提供短期产生成效的扶贫项目。另有观察证实,驻村经历对第一书记的晋升前景非常有帮助,他们驻村工作表现是未来晋升的重要参考点。
另有一类研究从第一书记与村级组织[的治理主体关系入手。谢小芹用“接点治理”、“双轨治理”概念,描述第一书记制度与村支书制度交织互动形成的治理结构,认为第一书记可以融合国家、村级组织和社会的利益与诉求。刘建生等人使用“双轨双层”概念,来说明第一书记和村级组织分别作为“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力量共同应对村与户这两个治理对象。他们发现第一书记增强了村庄项目、资金和信息获取能力,村干部则发挥信息优势协助其改善村庄治理。还有学者提出“粘合治理”概念,强调第一书记将政策目标、单位资源和基层干部与村民的利益进行粘合的功能。可见,国家介入与村民自治不是互斥关系,而是协调共生的共栖关系,第一书记没有打破村庄原有权威和秩序结构,而是谋求与村级组织合作。虽然新近研究发现,第一书记与村级组织还存在着妥协和对抗关系,但其核心变量框定在派出单位层级方面,对村庄这一侧缺少关注。
已有研究对于理解第一书记的帮扶行为有重要启发意义,但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第一类研究很好地解释了结构地位、激励机制基本相同的第一书记之间相同的帮扶行为倾向,却难以解释结构和激励条件基本相同时,第一书记之间的帮扶行为为何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需要考虑是否有其他重要的解释变量。其次,第二类研究强调第一书记与村干部之间的互补与合作,但对村庄一侧影响因素关注不够,他们的互动似乎与所处村域环境无关,是在超越具体场景的“真空”中进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与治理主体关系

下一篇: 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与治理主体关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