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变化
 
更新日期:2021-08-27   来源:   浏览次数:3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有人将现代高考与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相提并论,忽略了两者的巨大差别。所谓八股取士,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者选人才,目的是筛

 
 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有人将现代高考与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相提并论,忽略了两者的巨大差别。所谓八股取士,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者选人才,目的是筛选出埋首故纸堆、荒废实际处理事务能力之人,这其中大多是学者型的官员,由此衍生出官员要用大半俸禄供养幕僚的现象。今天的高考是为社会选人才,为社会资源分配、社会阶级流动等问题提供了最重要的解决办法。从这个角度看,高考的不断改革大概可以理解为通过修正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其中的历史学科也一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换而调整。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从未止步。以广东省为例,本世纪迄今短短20年已历经多次重大变化。2001年,在原有“3+X”的基础上增设了综合科。2007年,又将综合科目按“大文大理”进行区分,开始强调学科基础。同时,原始分取代了标准分,虽有效遏制了“状元风”,但也使考生难以准确把握自身所处位置,必须依赖官方发布的《一分一段表》去合理填报志愿。2008年起施行的知分填志愿,让以往“分数上华工,上学去广工”的“冤案”大幅减少。到了2010年,X科退出历史舞台,大综合改为小综合,文科生不需要再学理、化、生,理科生也不再学政、史、地。这一改革虽然实实在在为学生“减负”,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理科生除语文以外,对政史地方面的关注度减少,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缺乏一些必要的了解,甚至可能因此错过了塑造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在错过首批试点的5年后,2019年广东终于开始实行“3+1+2”模式,确立物理为自然学科之基础、历史为人文社会学科之基础,二者在高考中直接计算卷面分值。
多年的文理考生数量及高校录取数量早已清楚说明理科是更受重视和欢迎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存在一种思维惯性,即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言,学文科更容易考上大学。他们认为,理科尤其是物理更强调“解题技巧”,不会做的题目完全无法得分,而文科尤其是历史和政治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去学习,考试时即使遇到知识盲区,“瞎写”或者“自圆其说”可以获得一些同情分。鉴于此,最新的改革极大的提升了历史学科在基础薄弱学生中的地位。有老师指出,“提高生源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因材施教是基础。”二、基础薄弱学生的学情及教学方法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因两位学生不同的性格而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体现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五花八门,教育工作者应综合分析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方法或调整正确的学习方式。
笔者曾在2019到2020学年度承担3个班级166名学生的历史教学任务。以第一学期首次月考成绩为例,年级历史平均及格率仅约4%,创新班的历史及格率最高不过10%。在这种学生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大环境下,以下几个问题更需要重视。一是如何保持住仅有的几名及格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适当引导他们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二是对临近及格线学生和学习确实后进学生,通过述说家国情怀等方式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系的兴趣;三是发现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变化

下一篇: 历史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变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