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不同时期地方高校校园雕塑的教育意蕴
 
更新日期:2021-08-27   来源:   浏览次数:40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雕塑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校园雕塑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与思考。纵观地方高校校园雕塑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其

 
 雕塑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校园雕塑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事业的理解与思考。纵观地方高校校园雕塑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其始终伴随着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而呈现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体现人们对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知。校园雕塑“以艺术符号的形式宣示特定时代的教育理念与价值”⑥。
(一)地方高等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开始,地方高等专科学校并没有办学经验,也没有自己的育人理念,只是学习参照老本科高校办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比较简单生硬。另一方面受高中教育影响,高专仍以纪律严格的精英教育为主,教育原则比较机械、教条。这个时期的校园雕塑正是对这一教育状况的深刻反映。早期校园雕塑建设的内容选择与位置布局都显得比较随意。雕塑作品在艺术造型、主题风格上也没有过多思考。或是借鉴老本科高校校园经典雕塑,或直接选用教科书中的代表雕塑,作为美化校园环境的建筑物,完全没有考虑校园雕塑与校园环境的融合问题。校园雕塑折射出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价值观表现为:通过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纪律严明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地方高等教育理念的辩证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1999年国家出台高校扩招政策,高校正式迈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催生了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现代高等教育。地方学校努力升格为本科,然而本科教育具体是什么样的?地方高校并没有具体的概念。抽象雕塑就是这一价值观念最具代表性的体现,用抽象的、模糊的方式表达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向往与追求。这一时期地方高校的校园雕塑风格基本一致,以抽象的创作手法表现开放的、创新的、未来的办学理念,表达地方高校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和对科技创新的讴歌。较之初期,校园雕塑的风格特征几乎完全相反。这种对立的发展趋势,显现出地方高校摒弃传统、崇尚现代化的教学特点,其教育原理与教学原则指向,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现代化教学技术和大众化人才培养模式,衍生出“新生一代快速地成长为科技精英与人力市场的可雇佣资源”⑦的办学目标。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快暴露其弊端,造成人才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相对过剩。“内涵型”发展理念提出以后,地方高校开始以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来谋求内涵发展。校园雕塑建设转向发掘校本文化资源,出现诸如反映身边典型的名人雕塑。这也是继升本之后,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理念的一次理性回归。
(三)地方高等教育的独立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个性化、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需求变得尤为迫切。在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地方高校开启了转型发展、独立发展之路。转型发展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转型,而是高校办学定位、治校理念的转型,更是教育原则价值观、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型,是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深度思考。从宏观教育来说,就是确定面向地方发展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从微观教育来说,就是师生要深入社会实践,研究地方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多领域交流合作,培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把教育的“文章”写在大地上。地方高校清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为校园雕塑注入了“灵魂”,体现地方特色的校园雕塑随处可见。校园雕塑增加了装饰性、功能性、陈列性等特点,对校园环境的适应性更强。这些特征无不体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发展相融相通,“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校园雕塑布局结构的精心设计,以及关电、植被等新材料元素的灵活运用,让校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于一体,无不折射出地方高校“校地共生 和谐共赢”的新型发展观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不同时期地方高校校园雕塑的教育意蕴

下一篇: 不同时期地方高校校园雕塑的教育意蕴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