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论语》“乐”内涵的多维阐释
 
更新日期:2021-09-09   来源:   浏览次数:2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乐在《论语》中有3个读音,分别是l,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yu,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和yo,

 
 “乐”在《论语》中有3个读音,分别是“lè”,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yu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和“yào”,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下面分别就其内涵解析之。
(一)“乐”(lè)之内涵阐释
“乐”(lè)读音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作名词使用,表示高兴、快乐;二是作动词使用,表示使高兴、使快乐。“乐”(lè)总共出现过24处,再加上同样表现高兴、快乐的“说(yuè)”读音3处,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雍也》)总共达27处。“乐”(lè)的内涵主要包括:
1.安贫之乐:孔子倡导一种安贫乐道,或者苦中求乐的生活态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在孔子眼里,无论生活条件如何,贫穷还是富贵,都要秉持“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例如,孔子不吝夸赞颜回安贫求学的态度:“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颜回之乐不在于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指颜回不改初衷,身处穷困潦倒之境仍以执着的精神态度钻研知识学问,持之以恒地求学求仁,达到一种超乎外在物质的内在的幸福和愉悦。朱熹十分赞赏这种精神幸福的快乐,认为:“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论语集注》)朱熹认为孔子和弟子们能苦中作乐,自得其乐,身处困境时不气馁,飞黄腾达后不放纵,这种“孔颜乐处”精神是传统儒学所开创并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朱熹及其弟子乃至后世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2.为学之乐:学习以兴趣为前提,以快乐为追求。例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学乐学”是以学习本身为快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来自外在的功利性刺激或学习内容本身的有趣而是来自于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以学为乐是一种内在的积极的自觉的精神愉悦。“好”即爱好,是对外在事物持有的浓烈兴趣;“乐”即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愉悦情感;“说”,愉悦、快乐的情绪反应。好、乐、说,都是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孔子作为最早提倡“乐学”的教育家,他认为学习只有从内在愉悦情感出发,才能激发个体自觉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达到“进不能已”的优良效果。
3.交际之乐:师生、友朋之间的教育对话、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快乐情绪反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孔子主张广结好友,喜欢与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往式谈话,追逐“有朋至远方来”的“君子”快乐境界。孔子认为,良好的快乐有三种,结交贤良的朋友为其中之一。“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何为“益友”呢?他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季氏》)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交往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据《论语》记载:“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先进》)孔夫子看到子路等学生有的恭敬正直诚实、有的自信刚强开朗、有的谈吐从容不迫,带着不同的表情围站在自己旁边,便由衷地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诚如程子所言:“悦在心,而乐主发散在外。”(《论语集注》)交际之乐不仅是一种“外乐”,更是一种从内心到感官上的快乐,由内到外的愉悦。
(二)“乐”(yuè)之内涵阐释
“乐”(yuè)读音在《论语》中出现22处,既指音乐和乐器,亦指礼乐制度。“乐”(yuè)最初源于《礼记》,《礼记·礼运》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蒉桴而土鼓。”指的就是原始的音乐。在原始的仪式活动中,作为乐的内容的诗歌、舞蹈、乐器的表现都包含在礼制之内。到了春秋末期,孔子认为礼乐既是君子必备的素养也是君子从修身到治国、从小到大、由内到外的一种养成途径。具体说来,“乐”(yuè)主要有两层涵义:
1.修身之“乐”。孔子十分喜爱音乐,他在齐国闻《韶》乐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孔子认为《韶》乐既尽善又尽美,使人心旷神怡、精神自由遨游,达到修身养性、物我两忘之境界。这是个体精神的陶醉、审美的愉悦。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论语》“乐”内涵的多维阐释

下一篇: 《论语》“乐”内涵的多维阐释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