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元素,科学的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在现有条件下必须做到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发挥各类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其工作进取心,达到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实现更好地完成实验室科技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任务。
1 坚持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实验室人才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而实验室人才是保证实验室工作正常进行和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实验室工作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培养人才,充分挖掘使用人才。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各自所长与不同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潜力,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有效提高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为建立稳定的实验室人才结构,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实验工作人员在实验中各司其职。同时根据实验的科研任务要求,尽可能合理的优化队伍结构,配备不同学历、专业,注意结合不同领域、年龄的实验人员,使实验室的高、中、初级人员构成比例适当、合理,同时将不同类型、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人才凝聚在一起,通过优化组合、时间磨合,使其知识、才能、性格、类型达成融合互补,形成稳定、高效的实验工作团队,达到提升实验室综合工作能力,充分拓展实验室人才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3 提高科研知识水平
实验室人员队伍的整体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也是衡量实验室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要积极努力地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满足不断递进的科研项目与科研相应的实验环节任务要求。具体方式主要有如下两个:
在岗培训:实验室或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和专题讲座,全面、系统的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拓宽实验手段、实验方法、实验思路和实验模式,更新知识储备,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人才引进:积极与相应的对口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进行人才交流,拓宽思路、拓宽渠道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型和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更新实验室的人才储备。
对外交流:积极与优秀的外单位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调研、合作等方式加深对现有工作的思考和认识,认清自身短板,学习和借鉴其长处,扩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
4 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下,工作人员可以完成自我约束、自我奋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
例如:实验室各研究方向课题组长实行任期制,鼓励优秀人才竞聘实验室各研究方向课题组长。对于特别优秀人才在研究条件、科研经费、生活待遇、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科研业绩好,业务素质高的中青年研究骨干除在工资奖金、研究条件上充分体现外,优先选派出国进修。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后,实验室将一定比例的纯收益用来奖励课题组。科研成果获奖,课题组除享受正常奖励外,实验室同时予以奖励。
5 设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考评是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考察监督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对其工作的一种评价,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结果以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惩罚[2]。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验室项目的实施时效性、项目更新与改进程度、科研成果情况、项目涉及的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放共享度等指标,以及实验队伍建设、实验室管理体制、实验室档案建设规范化管理、实验室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制定实验室绩效评价的量化考核体系,用定量与定性统筹结合的办法对实验室项目进行考核、评价,紧密围绕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验室建设效益(受益面、开放共享、创新等)、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及条件、实验室设备投入情况、过程管理、效益、特色等方面恰当设置一级、二级指标观测点,通过侧重效益来设计指标体系,使评价体系既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又具备有各实验室普遍适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