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历史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的,二者的依存关系表达了事物的演化秩序,跳出了时空,历史就无从谈起。在教学实践观察中发现,以往教材的专题体例使得时空跨度大,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时空观念,时常处于一种“时空混乱”的“懵圈”状态,对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内容知之甚少,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例如在2019年全国卷第35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虽然题目一开始即明确了时间空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简单地把思维停留在题干所描述的“艺术”上,并没有对“一战”这一时代背景进行深挖,轻易填写了错误答案。
基于此,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放在其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中去思考。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实行的是法家的高压统治,并不会认识到严刑峻法会招致人民的反对。因此,秦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的彻底性,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也是法家高压政策不适用于和平时期,而后世之人不应该充当“事后诸葛亮”,对秦的统治作超出时空范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