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
 
更新日期:2021-10-08   来源:   浏览次数:16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为逻辑起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化本质进行阐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为逻辑起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文化本质进行阐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出人的本质特征。书中多次出现“人化”“人的自然化”等用语,进而揭示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即文化的本质是人创造劳动的对象化。在他看来,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的统一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产生于自然界,而文化则是在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中得以形成。对此,他认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p274因此,人所特有的类特质属性促使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打上了人的烙印,使“自然人化”。这充分表明一方面,实践把人与人连接起来,使人不再是一个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另一方面,实践是人与自然互动的桥梁。马克思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文化不是一个纯经哲院的思考,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来的,是经过实践活动验证过的真理,即文化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
马克思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揭示了文化的本质,而且注重从个体与群众的互动中探寻文化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促使“抽象个人”实现了超越式发展,顺利完成了人与群体的交融式发展。同时,马克思还认为,生产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人改造自然界,自然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不仅充分肯定了文化的实践属性,而且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然而,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导致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变得畸形。劳动者作为创造文化的主体,却未享受文化反而被文化所奴役。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的文化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脱离了人民主体意识的,是促使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生产的物品之间呈现异化式发展的工具。对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本质上就隔断了文化异化的温床,从始至终都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且全方位地保障人的类特质属性,并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落脚点。概括而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是要使人摆脱异化状态,从而实现个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协调发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

下一篇: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