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当代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引领和主导着新时代文化建设。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深度融合的新形式,以及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交流新态势,互联网已然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主战场和舆论信息的集散地。社会主义的、非社会主义的、东方的、西方的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激荡,冲击着网民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观。部分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与技术优势,在网络空间大肆宣扬他们所尊崇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引领作用带来巨大挑战。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既要“立”,也要“破”。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帮助网民划清是非界限,立起是非标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
(二)有利于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媒体作为国家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新载体、新阵地,提升网络空间的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决定》提出,“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秩序是治理逻辑的起点,需要科学制度作保障,更需要价值观念作支撑。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既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同时也为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囿于现阶段信息通讯技术的局限性,网络社会的虚拟主体仍难以与现实世界的法律逻辑一一对应,进而导致网络社会秩序在客观上存在着失范的风险。对此,仅仅依靠法律制度难以根治这样的失范现象,还需要一种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体系来引导网民自觉接受规则与伦理的约束。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价值导向,拓展了发展方向,铸就了精神力量。同样,它也是网络治理的价值遵循。因此,在网络空间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秩序,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