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资数量短缺,课程覆盖面不足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多来自于学校就业部门或校内各二级院系,由校内就业指导一线工作人员、各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有相关丰富经验的辅导员组成,授课人员基于多年的一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经专业技能及教学培训后上岗授课。授课教师多具备如“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认证”“国家级生涯规划师”“国家级就业指导师”等资质认证,具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本素养与能力。
但因庞大的学生体量与有限的师资力量不相匹配,虽然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以必修课形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对大多数高校仍然有困难。以笔者所在高校数据为例,每年选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稳定在450人左右,仅占学校本科生人数的2.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数量及课程覆盖面仍亟需扩充。
2.师资专业性有待加强
在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重要文件中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内涵均进行了详细阐述,“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内涵不断发展且与大学生日常实际指导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对授课师资的专业能力要求度较高,虽然通过短期培训方式可以使作为主要师资力量的一线辅导员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达到基本的目标能力要求,国内相关培训机构也针对高校市场这一需求开发了较为系统的培训教程(如北森生涯学院开发的TTT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认证培训、GCDF全球规划师认证培训、BCC全球生涯教练认证培训,新精英生涯开发的生涯规划基础班、生涯咨询实战班等课),但聚焦于短期“充电式”的培训,仍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规划需要对师资专业力量的需求,特别是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如何精准化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主题、不同维度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仍是目前各地各校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故如何系统化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教学水平,是当下教育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3.实际指导效用有待提
相比理论阐授,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加注重其实际指导效用,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加强对职业生涯的前瞻性思考,提升生涯规划意识及能力。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实际授课环节中除了理论阐授外穿插了多项教学体验式互动实践项目。如在《自我探索—技能、价值观》一节授课中,为了从技能、价值观层面加强学生的理解,在课程中安排了“成就事件”“价值观拍卖”等多个互动体验,通过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任务,加强学生自我向内探索的深度。而就实际效果而言,课程实践体验虽然能够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和理解,但多数学生把教学效果留在课堂之中,存在课堂收获和学习生活实践脱节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把课堂所学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