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各言其志”的理想表达
 
更新日期:2021-11-15   来源:   浏览次数:21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士是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一个群体,熟悉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相当于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士通过向统治者言志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士是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一个群体,熟悉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相当于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士通过向统治者“言志”来表达人生理想,希望得到任用。
孔子赋予“志”新的内涵。在孔子之前,“志”指“意”,即思想感情。比如,《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就是说诗歌表达思想感情。杨明在《言志与缘情辨》中认为,“志、情两字原都有意念、心之所存的意思,可以兼包今日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在《论语》中,“志”可以指理想抱负,“言志”就是表达理想抱负。结合上下文孔子弟子的回答,《侍坐章》中两次出现的“志”——“亦各言其志也”和“亦各言其志也已矣”,都是“理想抱负”之义。子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是不定代词,译为“有人”。“知尔”之人暗指统治者。孔子在教学时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向了解他们的统治者谈理想抱负。这四名弟子的理想抱负可分为两类:子路、冉有、公西华之志与政事有关,曾点之志则表现了一种审美境界(详见下文)。
《论语》中一共出现两次问志、言志的对话。除《侍坐章》外,《论语·公冶长篇》(5·26)说: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在这三人之志中,子路和颜渊之志与个人有关,分别表现了子路重义轻利和颜渊低调处事的性格特点;而孔子之志与政治有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绘制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
在战国时期,策士往往以上书的形式向统治者“言志”。《战国策·秦策》记载了《苏秦始将连横》的故事,该文的主体部分很可能是苏秦给秦惠文王的上书。赵逵夫在《<七发>体的滥觞与汉赋的渊源》中说:“这些策谋论说,并不是记言的‘左史’或记事的‘右史’所作,而是战国策士的上书、书信、说辞底稿或说辞追记,均出自个人之手。”相比之下,苏秦的书面文本铺张扬厉,尽显辩丽之风;孔门弟子的口语文本直抒胸臆,一派朴实本色。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面见梁惠王、齐宣王时的对话。孟子“言志”的口语文本比孔门弟子“言志”的口语文本更为繁复。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P4孟子用长篇大论阐释了如何实现“王道”,同样的意思孔门弟子只用寥寥数语去表达。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各言其志”的理想表达

下一篇: “各言其志”的理想表达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