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乳腺导管灌注结合中药治疗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
 
更新日期:2023-10-11   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浏览次数:3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反复发作,可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治疗困难,如治疗不当,此病长期不愈,进而出现乳房变形或手术后因手术瘢痕导致乳房毁形,甚至无法避免乳房切除。本院自2014年1月-2015年8月采用乳腺导管灌注结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25例,均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5例,均为女性、均为已婚已育、单侧,哺乳时间短(小于等于3个月)、乳汁分泌少、或因乳头内陷而影响哺乳者。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30.5岁。病程1周-3月。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无全身畏寒发热,少部分病例有中性粒细胞稍升高,有乳房的红肿疼痛,疼痛均较轻,皮温不升高,或轻微升高。炎性肿块型12例,脓肿形成9例,脓肿破溃2例,瘘管形成2例。伴乳头溢液10例。脓液或乳头溢液涂片可见白细胞者10例,抗酸染色找到分枝杆菌2例,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5例。未作厌氧菌培养。高泌乳素血症1例。
1.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彩超、钼靶进行诊断,其中4例穿刺或
作者单位:414000,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市中医院外科
手术病检为肉芽肿性乳腺炎,6例穿刺或手术病检为浆细胞性乳腺炎。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乳腺导管内灌注治疗6-20次,一天灌注一天理疗。灌注液为庆大霉素、替硝唑、曲安奈德、糜蛋白酶、安溴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乳腺导管灌注治疗乳腺良性疾病”这项技术是由中医科学院研究和开发的。一次性使用乳管灌注器由宣城市江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针头大小从0.4-1.2mm不等。电子输液泵由南京宁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用几根很细的钝针头从乳头插入乳腺导管,连接微电子输注泵,将药物泵入,然后配合按摩、理疗(低频光电/红外线治疗仪)。所有病例均服中药2-3月,脓肿期予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如金银花、当归、玄参、赤芍、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牛蒡子、火麻仁、瓜蒌皮、土茯芩、夏枯草、栀子、桔核、生牡蛎、金刚滕、甘草。后期脓腐已净,益气健脾和营清酯,如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丹参、当归、生山楂、蛇舌草。有脓肿形成者多次穿刺抽脓,有瘘管形成者行瘘管冲洗换药。高泌乳素血症者服溴隐停3月。其中一例3个月后复发,改为手术治疗,另一例治疗半月后肿块缩小不明显改为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乳腺导管灌注结合中药治疗治愈23例,仅一例3个月后复发,皮下已形成瘘管,改为手术治疗而治愈,病检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另一例因肿块较大较硬,保守治疗半月后改为手术治疗而治愈,病检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所有病例随访2月-1年半无一例复发。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妇女非哺乳期的一组炎症性疾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由E-Wing于1925年首先提出,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房疾患[1]。其发病率约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主要发生在非妊娠、非哺乳期的中青年女性。其实非哺乳期乳腺炎应分为特异性乳腺炎和非特异性乳腺炎,前面所指的是非特异性乳腺炎,特异性乳腺炎少见,故临床上所指的非哺乳期乳腺炎一般是指非特异性乳腺炎。非特异性乳腺炎又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理学上主要分为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前者多见。
3.1. 病因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分泌物潴留、导管扩张、乳管炎、浆细胞性乳腺炎或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非哺乳期乳腺炎不同程度的病变过程。该病的发生发展可能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1)大导管的阻塞。1)先天性。乳头发育不良,乳头凹陷。2)过角化。在正常情况下仅于大乳管靠近乳头开口处膨大部分衬以鳞状上皮细胞,其余为柱状细胞覆盖。如鳞状细胞向内延伸,过角化的碎屑和富有刺激的鳞脂又阻塞管腔。3)化纤内衣纤维堵塞。后两者在乳管镜检查时均能见到开口处的狭窄,管腔内存在絮状物。3)哺乳少,乳腺导管内乳汁淤积。本组的25例均有此现象。
(2)导管扩张。由于大导管的阻塞,导管可以被动扩张,可能是临床上见到导管扩张症或囊状扩张的原因之一。
(3)乳腺周围炎。导管扩张到一定程度可至管壁破损,上皮碎屑和富有刺激的鳞脂进入间质而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大量浆细胞浸润,形成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4)细菌逆行感染。乳腺的通而不畅可继发细菌感染,病程从无菌性炎症转化为化脓性炎症。Dixon称本病可能与细菌感染,尤其是厌氧菌感染有关。从乳头溢液、穿刺乳晕部脓肿或乳头瘘管中可分离和培养出细菌[2]。还可能与结核菌L型相关,可培养出分枝杆菌。病初期可仅为局部红肿,后可形成脓肿。本组脓液或乳头溢液涂片可见白细胞者10例,抗酸染色找到分枝杆菌2例,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5例。
(5)瘘管形成。脓肿因为和乳管相通,自然破溃或切开不当可经久不愈,形成瘘管。
(6)其他。外伤后脂肪细胞出现血运障碍及破裂坏死。继而炎性细胞浸润,后期在脂肪酸结晶、脂滴周围形成异物性肉芽肿,这种 脂肪坏死多表现为乳腺外周象限的无痛性肿块。
(7)内分泌失调。泌乳素异常升高。本组一例有高泌乳素血症。
3.2. 治疗
(1)药物治疗。急性炎症期多认为混合有细菌感染,给予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控制炎症[3]。陈晶等[4]给予口服地塞米松5MG/次,3次/日,甲硝唑0.4MG/次,2次/日,1周后停用甲硝唑,地塞米松逐渐减量,可以控制炎症,缩小肿块。于海静[5]等基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可致窦道迁延不愈,对病理确诊的窦道型肉芽肿性乳腺炎者选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治疗,1-3月后窦道闭合,部分病灶完全治愈,部分病灶缩小后经手术治愈。汪红才[6]基于自身免疫疾病学说对11例窦道形成、分泌物较多及脓肿形成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乳腺导管灌注结合中药治疗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

下一篇: 乳腺导管灌注结合中药治疗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应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