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研究
 
更新日期:2023-10-11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31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纺织类非遗的界定和特征1.1纺织类非遗的概念和重要性纺织类非遗目前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将其界定为:与纺织品服装鞋帽和配饰相关联的纺织类

 
1纺织类非遗的界定和特征
1.1 纺织类非遗的概念和重要性
纺织类非遗目前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将其界定为:与纺织品服装 鞋帽和配饰相关联的纺织类工艺、传统图案和美术设计等非遗的统称,主要包括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俗的传统的织、绣、印、染,绫、罗、绸、缎及服饰等特色手工技艺。迄今为止,中国有世界级非遗26项,其中涉及纺织的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南京云锦。国家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不含扩展项目)纺织类占82项。
纺织类非遗是一种特殊的、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象征着民族身份、民族标志和民族认同,还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1.2纺织类非遗的特征
纺织类非遗具有内在的非物质性、外在的物质性、文化根源的独特性和传承的活态性与流变性等特征[1]。
内在的非物质性是纺织类非遗的核心特征。非物质性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它是纺织类非遗的精神内核,但并非与物质性无关,而是偏重于以非物质形式存在。
纺织类非遗外在的物质性是指其依附于“物质”的因素而存在的特性,脱离“物质”因素,就不可能正确、全面认识纺织类非遗。大部分纺织类非遗的展现都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根源独特性是指纺织类非遗间接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的独特性 。本文将第一批国家级纺织类非遗民族、区域特性列表(表1),这些特性都是文化根源独特性衍生出来的,由表可知任何民族的纺织类非遗中都有独特的传统因素、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表1:第一批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区域、民族情况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 区域
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汉族 江苏省南京市
宋锦、缂丝织造技艺 汉族 江苏省苏州市
蜀锦制造工艺 汉族 四川省成都市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汉族 上海市徐汇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汉族 江苏省南通市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 海南省五指山市
壮族织锦技艺 壮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藏族 西藏自治区山南、日喀则地区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藏族 青海省湟中县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
苗族蜡染技艺 苗族 贵州省丹寨县
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 云南省大理市
资料来源: 第一批国家级纺织类非遗名录
传承的活态性是指纺织类非遗尽管有物质的因素和载体,但物质形态并不是其价值的主要体现方式,其主要通过人的表演、某种精妙的技艺等行为活动才能创造和传承下来。传承的流变性是指纺织类非遗的变迁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传统文化为了协调与新文化的冲突将不断调整结构,弥补自身缺陷,同时主动适应自己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的变化,在互动中不断创新,形成传承变异[2]。
2纺织类非遗问卷设计及调研
2.1问卷设计
问卷共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基本信息,共包含11道题。二是主观部分,共37道题,这一部分主要针对社会民众对于纺织类非遗的主观思考。包括对纺织类非遗及其产品的直观感受、态度、了解渠道等。问卷回收与发放情况如表2所示。
表2:问卷回收与发放情况统计表
问卷数量 回收数量 有效问卷 回收率 有效率
260 260 255 100% 98.08%
2.2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次调查的对象涉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商业科技人员、天津市高校在校生及教职员工,其中大学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因为大学生是中国文化的直接感受者,他们对纺织类非遗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另外,在校期间,他们客观上接受了更多的相关教育,对纺织类非遗的认识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研究

下一篇: 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