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思政课讲好“历史故事”的事实维度
 
更新日期:2022-04-19   来源:   浏览次数:24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面前,个体的知识与认知总是有限的。要将历史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讲深、讲透

 
 1.坚持历史事实的“主体性”讲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背后必然蕴含支撑和推动其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原因,这些原因构成了历史事件的生长“土壤”。历史事实的“主体性”决定了历史阐释不依思政课教师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以任何幻想的联系和原则强加于历史,都是对历史本来面目的模糊和远离。当然,坚持历史事实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思政课教师阐释的主体性。历史事实本身并不能“述说”,而必须借助于具备阐释能力的主体。从“讲故事”一词的定语上亦可理解,既是“讲”,已必然内在地蕴含阐释的主体性。作为思政课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自己的研究和阐释,为学生答疑释惑,为思政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贡献独特的学术智慧和学术观点。同时,由于任何个体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体,不可能超越历史。个体的认识总是受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学术背景所限制。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不是历史属于我们,而是我们属于历史。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在充分发挥个体所能对“故事”进行阐释时,还需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保持作为“历史个体”的清醒,坚持以开放包括的心胸听取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立场的学者声音,走出孤立的主观论哲学。
2.坚持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讲细节。“故事”通常采用“小切口、大道理”的方式启迪受众“见微知著”。思政课上的“故事”,应凸显“小而精”的特征。如选取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其第一视角的讲述,细致描绘其人生中的经历与选择,或选取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详细分析历史事件涉及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事实证明,以某个人物、某一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能有效提升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趣味,而丰富的历史细节亦可让“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保持一定的张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述的过程中,要避免陷入历史“瞬时性”的决定论,只强调某个人物、某一事件的细节对历史产生的重大作用,而没有从历史“整体性”去考察具体人物和事件。列宁说过,“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案例更普遍更站不住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物都有他们个别的情况。……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思政课讲好“历史故事”的事实维度

下一篇: 高校思政课讲好“历史故事”的事实维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