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国内艺术审美的现实语境
 
更新日期:2022-04-29   来源:   浏览次数:12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今西方探讨艺术自由之际,我国的艺术审美教育发展却处于窘境,小丑在舞台,大师在民间的戏码愈演愈烈,画展上成片或死板或完全看不懂的画作引人深思。

 
 今西方探讨艺术自由之际,我国的艺术审美教育发展却处于窘境,“小丑在舞台,大师在民间”的戏码愈演愈烈,画展上成片或死板或完全看不懂的画作引人深思。艺术质量都不能保证,又何谈打动人心的大自由、真艺术呢?
(一)被物化的艺术
一方面,在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下,物欲的追求与膨胀使得艺术逐渐商品化、多元化、大众化,资本的诱惑洗礼着社会文化和人类精神的方方面面。而当艺术家屈服于生活,当艺术品闯入大众视野,便会轻易被受众左右,不觉间沾染上的世俗气息使之掉价,难再是有艺术性高审美水准的作品。另一方面,媒体和网络的蓬勃发展也给艺术带来了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利益的诉求使得艺术被炒作、策划,被资本游戏抹黑双眼的利益共同体一次次地将艺术推上了风口浪尖——批评家成了傀儡;假大师的艺术品被大肆宣扬;没有带资入场、坚持梦想的真艺术家流浪民间,画作无人问津,成为艺术界的弃儿……艺术被迫无权捍卫伦理价值,艺术界大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化。艺术是自由的精神品,被物化即失去本味不再纯粹。
(二)被束缚的孩子
尽管我国近年来意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五育并举”、部分地区美育纳入中考、特长生加分等举措不断推进着艺术教育制度改革,但痼疾难除,艺术教育现状难从根本上改善,其间老传统思想、家庭教育、艺术教师资质、艺术大环境、学校管理制度、教育模式、社会氛围等因素均影响着艺术教育进程的推进。
就中学生而言,学校教育的紧张生活难以给予他们轻松的艺术氛围,考试制度的残酷竞争、旧思想家长对艺术的不重视与偏见也容不得他们将时间“浪费”在艺术上,艺术课程被主课老师分课、艺术生受排挤、家人拒绝让孩子学艺术等现象层出不穷,很多在艺术上有天分肯努力的苗子都被扼杀在摇篮里,甚至有一部分教育制度下的“考生”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真正的艺术。而还有一部分艺考生与特长生,又并非对艺术心有热爱,只是将其作为拓展学历的一种途径,机械式地接受艺术训练。对艺术无热忱无感情无激情,又怎有富于感染力的自由真艺术呢呢?
考级、艺术类比赛、艺术高考等考核的评审制度、评委眼光引导着学生的审美偏向,也限制了绘画风格、笔法与创新思路等,优秀的作品在考试制度中或因不能投其所好、或因过于创新大胆而吃了亏、败下阵。一旦学生步入画室,就有可能接触到条条框框的艺术理论知识,老师教导的目的始终围绕着“怎样拿高分”而非“怎样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大家都将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自由抛却脑后。甚至于儿童画课程的指导,很大一部分美术教师都在用易理解的方式进行现有理论和技法的灌输,从而试图引导孩子开发色彩感知力与造型能力。于是,我们孩子的画作里少了西方孩子那份天马行空的灵动,一眼望去都是千篇一律的“小猫”、“小狗”、“太阳花”。
(三)不成熟的国民审美
2016年,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周春芽的油画作品《桃花》与农村画家王珍风所作油画间的对决引发了热议,圈内外的观者争论着这百万名作与百元画作的差异。有过同样争议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美国抽象大师塞·汤伯利的《黑板》、观念主义艺术家罗伯特·雷曼的《无题》,其实验性与画面表达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一群年轻人对艺术的界定产生了怀疑,效仿了这些无法理解的艺术,并在网络上将他们乱涂乱画的“艺术”卖出高价的事件记录了下来。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国内艺术审美的现实语境

下一篇: 国内艺术审美的现实语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