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互联网+”外语教学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更新日期:2024-12-27   来源:   浏览次数:15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B.Okike等指出,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系统内部的扩散,重构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B.Okike等指出,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系统内部的扩散,重构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之一,“互联网+”教育就是将传统课堂上的内容通过利用互联网和媒体技术变成开放式课堂,同学和老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交互式的教学和活动,实现了人人皆可学,处处皆教室的新局面,以慕课(MOOC)为例,对听课人员没有限制,人人可听,以网络为基础,为预定义的学习目标而配置的课程,MOOC的概念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的研究员Dave Cormier和美国国立教养科学院的常务研究员Bryan Alexan共同提出的,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开设的课程得到了全国各地16万名学生注册学习,MOOC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从2012年开始,在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重视和支持下,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公开课堂的平台,其中代表性的大型平台有Coursera、Udacity等;都具备通过网络加入公开课堂,不论时间和空间,共享教育资源等特点;以文本形式的免费讲座材料和在线视频公共讲座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随着互联网以及网络2.0的技术发展,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7处谈及“互联网+”这一经济热点,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网络课程、在线学习课程资源的爆发式增长,以下主要从互联网+在外语教学过程概述、相关技术探究、应用模式、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
第一,关于“互联网+”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概述,巴晓岩、胡春梅等人从2012年起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主要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外语教学的模式探讨有关。这些文章不仅介绍了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外语教学,而且对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开拓等做了初步研究。
第二,把“互联网+”模式运用到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雷蓓、曹俊、娄小星等根据移动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微信、慕课、MOOC+SPOC等平台进行大学外语教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微信、慕课、MOOC+SPOC在“互联网+”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
第三,在对“互联网+”在外语教学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各个学者的研究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别:一是把“互联网+”教学和其他比较成熟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然后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二是探讨采用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技术或者多个移动终端进行相互补充协调,构建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雷盛燕通过对文秋芳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本土化理论的指导,探索出适合普通高校的“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罗小杰、陈国静以互联网+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利用QQ群辅助英语说写训练模式,检验得出此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第二类的研究占大多数。窦菊花和文珊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APP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任佳丽等研究和设计了基于微信的移动互动教学系统。纪丹丹等人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在尝试构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多元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同时,构造“微信+移动网络”的多元互动学习模式。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互联网+”外语教学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下一篇: “互联网+”外语教学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