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项目学习呢?有基础教育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学生围绕来自真实情境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与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较长时间的开放性探究,最终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有人定义为:“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习研究学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知识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解决问题的原理和规律、知识技能背后体现的学科思想方法为主题,通过学生做项目、做一件事情或参与一个活动,对真实而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究的课程活动。”以上两种定义指向尚且不够具体和规范,能具化项目学习实施流程及特征的定义是:“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学习,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的教学方法。其过程是帮助学习者掌握关键知识点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终生难忘的技能,让学习者能够创造出优质、真实的产品并进行评价。”
同时我们认为,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项目学习”而言,我们有必要依据学科特点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以高中语文项目学习为例,我们不仅要考虑情境认知、建构主义等理论观照,更要依托学科性质、目标及核心素养要求,体现学生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互动性。基于此,我们拟定高中语文项目学习基本概念为:“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情境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组合运用学习资源的项目学习过程中,完成一系列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等任务的学习实践活动,最终创造性地呈现语文学习产品,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提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高中语文项目学习的设计理念
1.设计根植于真实情境的驱动型项目
美国威金斯指出,一项评价任务、问题或方案是否具有真实性,需要符合以下标准:“是现实的;需要判断和创新;要求学生进行探索;重复或模拟成人接受“检验”的工作场所、公民生活和个人生活等情境;评价学生能有效地使用知识、技能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允许有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去排练、实践和查阅资料,以得到有效的馈并不断改进。”[]目前的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时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对于教师而言,有必要创设真实情境,从而搭建学生素养提升的桥梁。语文教学情境应围绕所要学习的知识而设置,既可以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是虚拟的来源于想象的;既可以是师生互动即兴生成的,也可以是人为提前预设的;既包括便于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景化情境,也包括可以将所学语文知识运用于其中的案例化情境等。
2.安排合作探究的小组活动
语文项目学习的活动过程强调小组的合作探究。高效组织下的小组协作、合作探究,能形成“项目学习共同体”,更好地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服务。教师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并设置具体生动、环环相扣的项目学习环节,这就为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良好机会。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中完成分工学习、自主学习、互相学习、探究学习等。“项目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能在学生间形成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语文知识体系,在学习结构结构化的同时,学生易于将所学内容在真实情境中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