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在1988年首次提出创意经济概念,然对创意产业从业者的研究,最早由美国城市经济学家Florida Richard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他认为该行业的从业者群体已俨然成长为一新兴阶层——创意阶层,并在其《创意阶层崛起》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意阶层”概念。他将创意阶层分为两部分;一是“高创造力核心群体”主要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艺术家、建筑师、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不同行业从业人员;二是“创造性职业从业人员”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iii]]。西方国家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从培养群体选择上基本根据Florid提出的职业群体界定而进行创意人才培育制度与内容设计。可以看出,国外对创意阶层的研究描述基本定位于社会上层的精英群体,其培育模式自然更多聚焦于高端教育领域,其培养空域定位于城市,其培养目标终为城市创意经济发展服务。
国内对从事于创意产业群体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方相关研究理论与理论实践成果的介绍。易华(2010)对国外创意阶层理论研究进行了相关文献梳理[[iv]]。徐静、胡晓梅、何静(2008)对英国根据Florida提出的创意阶层理论实践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局限进行了评价[[v]]。二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对国内培育创意人才具体措施的建议。华正伟(2009)指出,要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属性与特点,人才结构与目标定位,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vi]]。殷宝良(2009)提出,应该制定符合我国该产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起高校对该创意人才产业链不断供给的长效机制。国内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研究更多聚焦于高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探讨,其群体描述依然局限于西方创意阶层概念界定的从业者群体。因此,对创意人才的特征描述与培养路径选择依然承袭西方研究框架。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创意产业从业者研究是基于全球创意经济时代背景,从宏观视角提出创意人才发展战略,是立足于创意产业高端职业群体的培育。本文是基于六次产业背景下对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群体进行描述研究,这一群体随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而崛起,但当前学界对该群体的研究几乎空白。因此,本文提出农村文化创意阶层概念,认为该群体的来源不仅有社会上层精英群体,也有来自农村地域的农民群体,职业身份较为复杂。依据六次产业理论和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的生成原因、功能与特征作以理论探讨。
二、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生成机制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推动了该产业群体的壮大,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导致的职业群体分化的结果。其中,以职业作为社会阶层结构划分标准的,当属以陆学艺为代表的相关研究最具影响力,他按照职业差异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vii]]。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现实出发,以个体的职业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的阶层划分依据。六次产业背景下,从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是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的主要来源与转化对象,但为排除从业者的兼职身份给研究结论造成干扰,故此拟定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是否为从业者的主要收入来源作为此阶层划分的辅助依据。
(一)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的内涵
农村文化创意阶层是在六次产业背景下,在农村地域范围内,那些依靠其智慧、技能和天赋等创造性思维,或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利用农业特色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从业者群体。因此,本文所指的农村文化创意阶层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地域内,那些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基本相同、利益大体一致的共同体,即以从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而且以其为主要收入来源,因从业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而产生经济利益分化,与其他群体产生差别而自为一体的经济利益群体,包括部分农民群体、非农群体(返乡大学生、企业家群体、以及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等其他职业群体)。
本文界定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六次产业理论背景下,第五产业是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以文化为支撑,将创意融于农村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并以市场为导向,转化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要的产业形态。
(二)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的生成原因分析
1.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兴起是催生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的根本原因
从历史上看,文化创意产品自古存之,但属农业的副产品,其主要以手工艺品的形式呈现。其生产规模小,在生产关系上并未出现普遍意义上的雇佣关系,生产经营也未从农业中彻底分离,因此尚未形成产业。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基于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产品需求的突显,由于市场与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加速了民间文化资源与农村自然资源开发,进而催生了新的产业类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
“六次产业”理论是市场机制引入农村,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新思路。第五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借助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将传统的农村历史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自然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人的创造性将其转换为具有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新经济增长点。由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比较收益高于农业,以及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商业模式与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了不同职业群体积极涌入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个体依据自身禀赋创造经济价值,因追求高收益、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他们充分发挥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对农村文化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开发。由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使得那些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而从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农民与非农群体从原有阶层和职业群体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的雏形。
2.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生成的外在条件
改革前,我国农村社会有两大特点:一是农村社会内部关系高度同质化;二是僵硬的身份壁垒和极低的社会流动率[[viii]]。这使得农村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因缺少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创意人才和社会资本,而难以有效整合形成效益产出。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资本与人才技术迅速向农村地区集中,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后是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加速。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在返乡与进城间面临着职业与身份的双重更变。
伴随城市市场发展趋于饱和,城乡资本互融互通,城市资本、技术和人才快速扩张,并积极涌入农村资源市场。六次产业理论正是基于此社会事实,城市资本与人才突破地域限制,具有丰富经验的文化产业从业者携带其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积累的经营与技术优势,在六次产业理论指导下,支持、实践第五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壮大、丰富了农村文化创意阶层的群体来源,大量高素质非农群体的参与,奠定了该阶层成长的人员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