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体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历史演变
 
更新日期:2022-06-16   来源:   浏览次数:10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纵观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体育教师承担的角色较为模糊,大多介于教师和教练员之间。随着近现代学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纵观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历史,体育教师承担的角色较为模糊,大多介于教师和教练员之间。随着近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以及竞技体育从学校体育中的分离、融合,体育教师的职业角色演变经历了单一角色、双重角色初步结合、角色分离、双重角色再结合、深化双重角色五个时期。
1.单一角色时期(1840-1910年)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抵御外敌,一些手握军政实权的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办各种西式学堂,并设有体育课程,其教学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清末“新政”以后,全国废除了科举制,开始兴办学堂。1904年清政府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体操科”,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以普通体操和田径项目为辅。由于“体操科”的开设,各级学堂需要大量体操教师,但当时我国并未设立专门的体育师资培养机构和学堂。1906年清政府下令各师范学堂设立短期毕业的体操专修科,并鼓励开办专门培养体操师资的体操学堂。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早期体育师资培养的学制多为半年、一年的短期速成培养体系,使得体育师资的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全国的体育师资需求,便在“军国民主义”思想与“尚武精神”的影响下,从军队中选聘大量中下级军官和士兵来充当学校体操教员,但因为体育师资质量参差不齐,士兵、军官占大多数,体操科变为纯粹的兵式体操课。
当时教会学校并没有设置体育课程,但学校内广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并设立了体育组织或运动代表队,建有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的运动场地,并配有体育指导教。教会学校运动队的课余训练活跃,体育比赛频繁,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西方体育的兴趣,推动了西方体育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的一些教会学校,更是运动竞赛的最先举办者。这一时期各级官办学堂中的体育教师主要承担体育教学工作,呈现单一的教师角色,而在教会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训练和竞赛的体育指导员则具有单一的教练员角色。
2双重角色初步结合时期(1910-1949年)
1910年我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表明已从之前分散的各种校运会、校际运动会发展成为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全国性竞赛,大大提高了我国运动竞赛活动的规范化程度,对体育教师的赛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徐一冰、恽代英等人开始对军国民主义进行反思,主张将兵式体操移出学校体育课程。在“自然体育”思想和美国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民国政府于1923年公布《课程标准纲要》,不仅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而且取消了中小学的兵操,改以田径、球类、游戏、体操为主要教材,初中及高中分别加授卫生、健身法、生理等科,这些改变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师资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
当时的高等体育教育一般分为三类:大学和师范院校下设的体育科(系)或附设体育专修科以及一些公、私立体育学校,高等体育专业仅有一种,类似于现在的体育教育专业。这一时期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科)、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东亚体育专科学校等体育系(科)和体育专科学校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一批较高质量的体育师资。以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为例,体育专业课程既包含教育心理学、体育教学法、体育原理等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课程,同时也设置了人体机动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裁判法、田径赛原理等培养训练与竞赛能力的课程。在这个时期,竞技运动的健身、娱乐价值得到重视,以球类、田径为主的运动竞赛盛行。由于当时并没有专门培养教练员的机构,各级学校选出的少数“选手”由体育教师进行训练后参加各级比赛,此时教师与教练员两种角色显现了初步结合。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体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历史演变

下一篇: 体育教师职业角色的历史演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