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精英艺术商品化
 
更新日期:2022-06-21   来源:   浏览次数:9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方案鼓励消费。凯恩斯将消费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方案——鼓励消费。凯恩斯将消费鼓吹为一种美德,认为,个人节俭的美德导致社会的灾难,储蓄和积累导致失业和萧条。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助推下,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让位于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主流话语。当社会进入生产大于需求的富裕阶段,基本的生活标准有了保障,娱乐与享受不再限定在少数人身上,社会文化认可人的消费欲望,于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生产专业化模式逐渐形成。
在上述前提下,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人们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和形象价值的消费趋势,公众的消费观无时无刻不在受到电视广告、广播、电影等一系列大众传媒媒介的刺激。传媒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快捷、全面的消费信息,使消费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将社会引向了及时享乐的消费主义风尚。随之而来的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娱乐消费市场促生了IP(知识产权)艺术的出现,艺术家意识到,他们的作品能为自身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并且积极地介入到文化市场的生产消费领域。于是艺术品作为商品的利益被保护起来(即对艺术家知识产权的保护),这种保护为艺术再生产创作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使艺术家成为市场上的受益者。商品化也意味着艺术创作必须依循商品营销推广的市场策略进行,天赋异禀未必通向应有的声望,市场调查、预测甚至炒作却是艺术界成功的捷径。这些名利双收的商业艺术家连同新的中产阶级或说是新的文化中间人(尤其是专事于象征生产和传播的专业人士),依靠自身在文化艺术生产和流通中的有力地位不断地模糊大众艺术和精英艺术之间的界限以使公众的审美趣味和辨别力钝化从而在艺术商品化的过程中谋得更多的利益,并且通过上层阶级对艺术文化的绝对把控和强大的号召力以自身的趣味和追求影响其他社会阶层,成为被统治阶层争相追捧的“消费偶像”。他们生产和传播视觉形象产品,同时塑造着这些产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乃至意识形态,于是,利用谐音苹果在平安夜的特殊寓意赋予了圣诞节一个东方色彩;光棍节被解释为以单身为由的物欲满足,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文学改编与影视创作变得密不可分,形成了资本获利的IP产业链……一切的文化与传统似乎都在为消费让道,碎片化的拼凑与有意为之的巧合构成了视觉文化时代互联网民的无限物欲调侃。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消费社会已经抛弃了物的使用价值转而看重物的意义消费,这种对于物的意义消费作用于现实社会,对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消费社会而言,资本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大众进行无休止的消费,当公众对高昂的艺术商品的追捧已然无异于上流阶层对奢侈品的喜爱,消费主义便消解了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的区隔,此时他们只是试图通过媒体包装美化的商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并不在意其购买的商品是否真的是一件艺术作品,诚如波普艺术之父安迪·沃霍尔所说:“商业艺术是下一阶段的艺术。”如此,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之路无疑是一条“康庄大道”,资本家推动审美风尚的快速更新换代以此制造消费需求,刺激公众消费,并借由精英艺术的表象售卖大批量生产的同质产品,营造出大众在接近艺术的假象,至于艺术的盛衰,则自然不在资本家的考虑范围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精英艺术商品化

下一篇: 精英艺术商品化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