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更新日期:2022-06-21   来源:   浏览次数:9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科学理论指导人文课程的设置科学与人文应是不可分割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虽是世界顶尖理工类大学,但其哲学系却是美国最好的哲学系之一。同样地,国

 
 1.科学理论指导人文课程的设置
科学与人文应是不可分割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虽是世界顶尖理工类大学,但其哲学系却是美国最好的哲学系之一。同样地,国内的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等学府也十分重视人文教育。就如习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要在高校为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就需要用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设置和体系的构建。
2.科学精神融入人文课程的内容
在传统的理工类大学中,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办学基础,想要更好地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质量,就需要将科学精神融入到人文课程的内容中去。梁启超在1922年的科学社年会上演讲时提出“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他所提出的科学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求得真知识,第二是求得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是能够育人的知识。其中能够育人的知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创新、务实严谨”等,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并一直追求的红色精神。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学好科学技术是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学好科学精神则能够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为其人生和职业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3.课程思政与人文课程相结合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首,因此在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时,教师应站稳根本立场,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烙印在学习过程中。高校教育者应掌握“三全育人”思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4.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课程
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埃里克 阿什比(Eric Ashby,1904-1992)曾说过,如果让一位学物理的学生去学习西方文化遗产这一门课,他可能会毫无兴趣。但是如果让他以物理学为中心去探寻历史、去研究物理学是如何影响社会及伦理的,那么他一定会提起兴趣。因此,同样的知识或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设置,能够满足不同兴趣的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等的因素,针对不同兴趣群体的学生设置相对应的能够满足其兴趣的课程,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对课程和知识的学习。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下一篇: 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