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辜译颜回及其形象构建
 
更新日期:2022-06-28   来源:   浏览次数:15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字、名在辜译本中的指称归一由于缺乏对中国古代人名使用习惯知识背景,如无阐释性内容而照搬原文,西方读者很有可能无法联系为同一人;因此,辜鸿铭

 
 1 字、名在辜译本中的指称归一
由于缺乏对中国古代人名使用习惯知识背景,如无阐释性内容而照搬原文,西方读者很有可能无法联系为同一人;因此,辜鸿铭统一为“颜回(Yen Hui)”或简称“回(Hui)”,在“颜回”形象构建中从其指称角度实现了全文贯穿一致,使所指清晰,便于读者掌握。
颜回: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2018:64)
There was Yen Hui. He never made others suffer for his own annoyances.(辜鸿铭,2011:77)
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2018:129)
There was Hui--(the disciple's familiar name), he never gave me any assistance at all.(辜鸿铭,2011: 162)
颜渊: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孔子,2018:132)
When the favorite, Yen Hui, died, Confucius' other disciples proposed to give him a great funeral. (辜鸿铭,2011: 165)
通过汉语言系统的拼音,译者将构建颜回这一“他者”形象的词汇,“未经翻译就转入到观察者国家的语言、文化空间及文本中”(Pageaux,1989:143),传递了一个具有异域色彩姓名的人物形象。然而,辜译之殊还体现在虽“未经翻译”却不失为“观察者”考虑,适当向目标语“自我”靠近,采用威妥玛拼写,将传统拼音写法“Yan”改写为“Yen”,对“颜回”姓名的翻译处理中采用了异化夹细微归化的策略,体现着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连淑能,2018: 283)。辜鸿铭的这一调整适应西方读者发音特点,使通过姓名构建的颜回形象既充满异域色彩又因发音易读便于读者接受。
2 中西文化专有词类比实现颜回形象译文构建
颜回一名在《论语》中初现时,辜鸿铭对其采用了加注类比的翻译策略,通过“* ”将其类比《圣经》中人物“the St. John”,以目标语固有词语及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向读者传递“他者”人物信息,通过“自我”形象使读者联想理解“他者”形象。
原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孔子 2018:17)
译文:Confucius, speaking of a favorite disciple whose name was Yen Hui * , remarked.
* The St. John of the Confucian gospel, ---a pure, herotic, ideal character, the disciple whom the Master loved. As the name of this disciple occurs very frequently throughout the book, we here depart from our rule of eliminating all Chinese proper names, and shall hereafter always introduce him by name. (辜鸿铭 2011: 18)
如前所述,在通过词汇构建“他者”形象时,其中一类词汇即源自观察者文化,这类词汇在注视者文化中与“他者”形象形成对应,很容易即可被注视者读者识别。“the St. John”源自注视者,即译文读者文化,是《圣经》文化专有;与其所联系的人物形象已是译文读者文化中约定俗成的存在,是“自我”形象的一部分。然而,翻译的目的即是在目标语及文化中找到与源语及文化的对应,让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the St. John”源自西方《圣经》,使得其在翻译语境且译者将《论语》类比为《圣经》(“the Confucian gospel”)的语境下成为了“颜回”的译入语对应词;译者通过翻译对应在注视者文化找到了构建“他者”(被注视者)形象的词汇。这一源自译文读者文化的词汇在对“颜回”进行类比翻译时,“不是一个意义产品,而是一个具有无限可扩张性、具有能量的能指”(孟华 2001:10);“the St. John”在西方读者,即译文读者心中的内涵及形象就是译者想要传递给他们的关于“颜回”的内涵和形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辜译颜回及其形象构建

下一篇: 辜译颜回及其形象构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