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不强,自理能力差
走进大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家门的新生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学校的环境、身边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都可能会让他们感到难以适应,这或许跟孩子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从小学到高中,长期以来一直环绕在父母身边,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差。离开父母的不适应,进而产生情绪波动,出现心理失落、焦虑和抑郁感。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二)性格缺陷,交往能力差
当前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是父母手心的宝贝,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收到家人的高度溺爱,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能力差。走进大学以后,大都是集体生活,面对性格、习惯和处事方式不同的同学,碰到问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沟通能力差,进而导致同学矛盾,甚至会上升为仇恨心理。还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我封闭现象严重。还有些同学,无法认识自己的问题,当与同学发生摩擦时,出现自我抑郁的心理。这都将是产生心理问题的诸多因素之一。
(三)情感受挫,恢复能力差
高校大学生,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是非常普遍的。理性的交往有利于彼此之间相互鼓励,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共同进步;但是非理性的异性交往,可能会由于自我定位不明确,而导致感情受到挫折,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抑郁或心理压抑在所难免。甚至有些学生会遭遇感情破裂,产生失恋,进而一蹶不振、无法自拔,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四)学业困难,学习能力差
高校的学习跟高中有较大差异,通常一个学期有多门课程,并且每个学期课程也都不太一样,有的同学一入学,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再加之进入大学后心态的放松和没有良好的学业规划,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学业成绩差,跟不上课,成绩不及格的现场。随着高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考试不及格而出现的学业预警、留级等相关措施,给诸多大学生带来焦虑感,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抑郁,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