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辩证的空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辩证理解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5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辩证的空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辩证理解摘要:时间是任何一种存在形式无法回避的法则,空间是任何人无法离弃的冰冷刻度,他们共同地

 

辩证的空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辩证理解


摘要:时间是任何一种存在形式无法回避的法则,空间是任何人无法离弃的冰冷刻度,他们共同地决定了所有存在形式的命运。空间与时间一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纬度。相对于备受关注和宠爱的时间,空间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空间作为本源性的存在和对象性的存在统一;既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场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在性统摄。空间性在当代的凸显和重视源于实践的改变和理论自身的内在张力。

关键词:空间;范畴;本体论;认识论;

 什么是空间?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之中,有什么比空间更常见,更熟悉呢?我们谈到空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空间,我们也领会。那么空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究竟什么是空间?没有哪一个定义能一言以蔽之,因为空间无所不在,而又复杂多元。“从以往的资料可以看到,有多少种不同的尺度、方法和文化,就会有多少种空间以及在空间中展开的人类活动。”[1]

英国的大百科全书对空间是这样界定:“空间,指无限的三度范围。在空间内,物体存在,事件发生,且具有相对的位置和方向。”[2]这样来界定空间,很显然空间的内涵会大量的流失。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在工作或学习的参与过程中,都直接都遵从工具理性的空间配置,并自觉地成为现代化机器空间的一个构成部分。空间不再是主体获取自由的先验或经验的力量来源,而成为控制主体的体制框架。

空间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纬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空间观念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逻辑形式与判断依据。而提到“空间”,人们首先要问的是“空间是什么”?而对空间是什么的回答就涉及到空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

    首先,从本体论上来看,自古希腊时期开始,空间的探究就已经进入到哲学家们的视野。古希腊哲学是“本体论”的时代,是以追问世界的本原、始基是什么为核心话题,本体论也就是关于存在的学问。存在离不开空间,哪里有存在,哪里就有空间,任何存在都不能脱离空间而存在。因此,关于空间与存在的哲学拷问,自然也就成为本体论追问的重要议题。进而,空间为何物?空间是什么?究其空间到底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还是虚空性的抽象意识存在?成为古希腊众多哲学家讨论的话题。从柏拉图的“绝对空间”[3]到卢克莱修惊叹绝对空间“毫无止境,深不可测”[4]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努力证明绝对空间的不存在,提出“容器是能够移动的空间,空间是不能够移动的容器,”[5]以此来说明空间是有限的。古希腊时期的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之争的焦点在于:如果坚持空间是一种实在,那么就可以推导出空间是能够可以感知经验的实体性存在,然而,与其说空间是同一般存在物不同的存在,不如说空间是一种不可直接感知经验的非存在。这一悖论性难题一直摆在人们面前,亚里士多德感叹道:“空间看来乃是某种很强大又很难把捉的东西。”[6]

在本体论上追问空间是什么(东西)的时候? 空间已经被“遗忘”,即当我们去追问空间的存在是什么的时候,把空间存在是什么当作某一种具体的事物进行追问,而空间本体论的存在应当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和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可以测量、计算、经验的证实或证伪,当我们对空间本体论是什么?追问的越多越彻底的时候,那我们对空间存在是什么?丢失的也就越多越彻底,这就是“空间存在的遗忘”。##end##

第二,从认识论来看,空间是什么?如果说哲学本体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即是: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在以本体论追问为基石的近代西方认识论哲学,通过预设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两分,由此形成主客二分的二元论立场。空间认识论探究也没有逃脱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传统认识论哲学范式,也预设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以一个与人无关的纯粹的客观实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人凭借主观的意识、感觉经验或理性精神能够认识、反映、把握客观的外在世界。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佐证了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不管是理性主义者坚持要靠理性逻辑来认识世界,还是经验主义者强调要依靠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他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试图通过自身的经验或者理性的反思来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经验主义者以觉经验为第一原则,深信“除了感知以外,我也永不能感知到任何东西。因此,形成自我的就是这些感知的组合”[7]经验唯物论者认为空间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事实;先验唯心论者则认为空间意识的主观性、先验性及主观精神的第一性,将空间解读为一种先验的精神形式或意识形式。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大思潮的激荡下,有关空间的哲学反思与人的感觉经验和理性认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以几何学为基础的理性空间论和以感性经验为特征的感性空间论。

以理性著称的西方传统哲学中,数学—几何学的理性地位尤为突出。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万物的本原”,专注于数量关系与空间的几何形式结构认知世界万物的始基和本原,演算并推导出宇宙天体构造与运行的几何模型,从而奠定以几何学为基础和核心的理性空间论。康德在评价有“几何学之父”之称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时说:“几何学是综合地却又是先天地规定空间属性的一门科学。”[8]通过运用数学逻辑建立一种抽象的、理想的空间模型,运用不变参数的几何图形来描述空间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从而使二维空间或三维空间获取统一而固定的结构,一举奠定了几何学空间理论的学界权威的阐释地位。而康德认为,我们之所以具有空间的几何学概念,是因为我们所具有的某些先天的直观或纯粹的直观能力,这些空间的直观不是经验的结果,也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先天的被直接赋予的。

空间作为感觉逻辑和思维逻辑的原则,已经内化到人的大脑中,思维逻辑的不同在于,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空间思维逻辑去观察思考问题。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对其很好的诠释。几何学是人类把空间当作思维外部世界的普遍逻辑,在几何学面前人人平等,人类总是按照几何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空间,不费力气就可以理解欧几里德的几何公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自觉不自觉的就是按照这些公理去思维的。“几何学的特征令人印象深刻,它从不可置疑的、简单的真理推理出这个世界的结构,这种能力令哲学家觉得其他学问都是二流的知识”[9]这成为哲学史上几何学是真理的典范范例。

     与几何学空间论学者们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些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哲学家,力图恢复以感性现实性为基础的空间,构建感觉空间论。经验主义者们主张从感觉经验出发,坚持如果离开人的感知,事物的存在与否就不能判定。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为了说明离开了感知的存在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过经验科学的认知路径,才能认识作为物理事实的空间。

    理性主义的空间观侧重于抽象层面的理解空间,经验主义的空间观侧重于感觉层面对空间的把握。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贝克莱站在经验论的立场批驳抽象的观念论,关于时空和运动的范畴脱离具体的可感觉的方面理解空间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应该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贝克来对牛队的绝对时空观也进行了批驳,认为牛顿的错误之处有三:其一,假设空间在心灵之外存在是荒谬的;其二,绝对空间和可感事物之间根本没有联系,毫无关联;其三,用抽象的方法得出抽象的空间是错误的。总之,在贝克莱那里,空间的存在需要依靠人的感觉,包括绝对空间在内的概念如果脱离了各种可感觉的事情,是不可理解的。

而我们从海德格尔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空间作为思维外部世界的特殊逻辑。对个体来讲,外在世界不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把全部宇宙都包含在内的东西,而是在他生命范围内的、生存于其中的那个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和外部空间是个整体,即对于个体生存的真实空间来讲,空间不是一个几何模型,而是诸多经验到的、熟悉的物体的整体性存在。个人知晓自己东西的摆放位置,而对于一个来访的陌生人则不可能知道这一空间。个体的人的真实的空间是一种特殊逻辑,个体就是通过这个逻辑来实践的。

现代心理学就是受经验主义注重感官经验的空间思想的启示,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心理感觉的空间理论。途径心理学感知经验的分析和描述,空间被切割为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这种划分亦没有真正解决空间的分裂和悖谬,人类在探索空间的道路上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为此,美国哲学家桑塔耶纳感叹道:“人对感觉空间和形象空间的感知、任何有关纯粹空间的几何模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表述自然的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问题,或者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它们的真正标准,这个问题只能是暂时性地或局部地得到解决,而永远不可能完全解决。”[10]

    值得肯定的是,从感性与理性、从主观与客观的纬度对空间进行认识论研究,揭示空间的认识属性,积累空间认识论的知识,为今后空间认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空间认识论的研究也没能逃脱本体论研究中遭受的空间悖论的尴尬,于是,有其夹杂的缺陷与不足也就呈现出来:首先,空间的二元对立与分裂。在认识论上,空间研究预设了主客二分两元对立的原则,致使空间思考陷入绝对与相对、空虚与实在、理性与感性、经验与超验、心理与物理的对立分裂的泥潭,使空间问题的研究无法摆脱本体论遗留下来的形而上学的品格。其次,空间的形上形下简单二分。简单主客二分的认识论致使空间问题很大程度上被简化为哲学的本原性、第一性的问题,即唯物与唯心的争辩与纠缠之中。在认识论的视野中,空间愈加抽象化、简约花、同质化、空洞花、平面化即形而上学性。[11]最后,空间哲学对哲学的越俎代庖。哲学的研究应该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并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但是哲学不能代替和包办自然科学的发展,把哲学自诩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王”,——以此来揭示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无疑僭越了哲学研究的樊篱,使哲学成为漂浮在空中孤独的“王者”,从而也就僭越了科学的空间研究。

    随着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理性的高扬,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向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理论”转换,在空间问题上,现代科学的发展无疑颠覆了传统认识论中的空间思想,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也就化作青烟,飘向历史的深处!

空间理论经典大师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讲:“在传统意义上,‘空间’一词更多地让人联想到数学,(欧几里得)几何学及其定理,因而它是一个抽象物:没有内容的空壳子。……至于说到各种科学对空间的研究,它们最大限度地分割了它,空间按照被简化的方法论前提遭到随意的肢解:地理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等等空间。空间至多被当作一个空洞无物的领域被扫描,作为对其内容漠不关心的空壳子来看待,但它本身却是被某些秘而不宣的标准所规定:绝对的、光学的、几何学的,欧几里得的——笛卡尔的——牛顿的。我们也许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空间’,但却把它们归拢到一个干巴巴的概念当中。”[12]如果没有实践的地平线,空间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悬浮在空中,成为抽象之物,晦涩难懂且神秘莫测。马克思主义以空间的视角作为出场路径,克服了几何学与物理学中空间科学主义的局限,为传统哲学空间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悖论难题,提供了解决的路径和方向,从而“社会实践的特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空间本体论的根据与内核。

    综上所述,在本体论上,当人们追问:“空间是什么的时候”就丢掉了空间作为“ 存在”的根与源,即“空间的遗忘”;在认识论层面上,大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果不识“空间”真面目,只缘身在“空间中”。

基金项目:

贵州省社科规划办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13GZYB01及贵州省教育厅规划项目“贵州省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意识问题研究”(11GH008)及国家社科基金:“利益分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1BKS025)的阶段性成果。




[1]彭茨:空间,马光亭、章绍增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2.

[2]英国大百科全书(第17卷)[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89年:60.

[3]这里的绝对空间区别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是指空间依其固有属性而存在,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事物,是一种绝对的载体,处处均匀,永不移动。卢克莱修.物性论,方书春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

[4]卢克莱修.物性论,方书春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1。

[5]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03-104。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转引字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481。

[7]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72。

[8]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

[9] Lawrence Sklar. Philosophy of physics.Westview Press.1992:12

[10][美]桑塔耶纳.存在的领域,[美]莫蒂斯·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主编,西方哲学宝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1461。

[11]作者在这里的形而上学主要指的是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的层面,参见拙作《哲学的学科性质:形而上学再解读》,发表于《前沿》2010年7期,第57-60页。

[12][法]亨利·列斐伏尔尔: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参见张一兵:社会批判理论纪事[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2006。

 

上一篇: 辩证的空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辩证理解

下一篇: 辩证的空间范畴和空间范畴的辩证理解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