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助推农村产业发展
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几大关键要素。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厚,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精准扶贫后的乡村振兴工作,要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促进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且交通不便,地方产业发展不充分,高技能的涉农人才十分紧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作为当地主要的人才供应基地,应培养优质且符合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发展,为农村经济的振兴提供基础的服务功能。中职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人才供应基地,这要求学校紧跟当下的产业新需求,优化学校专业布局、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整合内外资源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结合学校学历教育与农村职业培训,把人才目标定位于培养一支立足于第二、第三产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为产业发展做保障;另一方面要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培养本土工匠大师的同时吸引外地技能专家为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实践工作引领,进一步促进学校与农村产业振兴的融合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人才供给侧改革,为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二)服务民族特色经济
乡村振兴应聚焦农村新兴的重点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纵深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要在区域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下,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带动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结合,促进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民族中职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责,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政策的号召,关注已有的区域特色资源,努力挖掘自身创新发展潜力,打造符合新型农村产业的特色专业或急需的工艺班。以特色专业建设拓宽第一产业人才的服务能力,提高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才人员占比,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技能人才结构变革,助力乡村振兴下的民族特色经济发展。
(三)增创地区民众收益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技术、懂农业、懂奉献的人才队伍,要促进人民不断创收,增加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GDP占比。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是开展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培训让农民获得了谋生技能,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在精准扶贫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要针对新农村发展需求创新培训内容,培养更多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经营和治理人才,让民族地区民众的职业能力跟上新时代农村劳动市场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将职业培训定位于开展“精准培训、创新培训和品牌培训”。要聚焦民族地区新兴的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定位培训目标,创新人才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造品牌培训反哺创收需求,通过培训带动民族地区农民的职业活力,增强农民的创业能力,促进地区人民收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