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企合作不深,无法助推产业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双元”育人是中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举措。民族地区的校企合作以涉农专业为主,在人才培养上有较强的特殊性性和专业性。但存在校企合作不深入、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校企合作专业指导与配套的监管体系,企业追求利益与学校吹捧业绩的行为让双方合作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校企双方没有精准定位合作的核心诉求,单一地将校企合作视为定期派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学习,与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搭建课程体系相背离,未能充分发挥农村地区校企双元育人的作用,不能为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更无法助推乡村振兴下的产业变革与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人才质量不高,不能服务特色经济
民族地区的中职教育处于探索发展中,在专业开设及特色专业打造方面缺乏经验。近年来,国家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地区招生不再受保护,让大多数公办民族中职学校招生困难。为了吸引学生报名,大多数民族中职学校随意开设专业,出现“普教化办学”和“去农化办学”情况,这些新专业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师资条件跟不上,经费不足导致设施设备跟不上、校企合作艰难等问题,让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使得民族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升,更没有能力打造学校特色专业,培养符合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特殊技能人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特色经济。
(三)职业培训创新不足,农民就业收入仍低
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是当地职业培训的主要基地,近年来它为脱贫攻坚助力,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创收。农村地区的职业培训以政府惠民工程为主,大致有新型农民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会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转业转岗培训、农村创业培训、民族手工技能培训等。目前民族地区的培训以课堂讲解和实地示范考察的形式为主,培训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培训方式较为传统。在培训内容上围绕农业农村发展业务和普通技术工种开展,还未能充分按照本地的农村产业实情和乡村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设定培训目标,课程内容不成体系,在课程安排上缺失严谨和科学性。此外,培训的评价考核标准对少数民族人民来说缺乏灵活性,不能准确考核不同能力水平学员的技能学习情况。专业课教师的技能认定标准不统一,也给培训质量带来影响。加之大多以短期急训为主,后期拓展培训环节的缺失,培训质量不高,受训人员在新兴农村产业中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四)职教宣传不够,技能劳动观念缺失
民族地区中职学校职教宣传意识普遍不强,大多数学校的工作重心在教学和职业培训上,对职业教育政策和成果的宣传不重视。学校在职教宣传上以上级交代的行政任务为主,用文字资料进行上报却未抓好线上平台对社会做职业教育宣传。大多数学校仅有的媒体宣传体系不健全,网络平台资源开拓少,使得新时代职业教育宣传困难重重。在家校沟通上对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学生及家长不了解当前的职业教育政策和学校发展方向,对中职教育不认可,加剧了学校招生属于被动状态的局面,让社会认同与学校招生形成不良的交互影响。一方面,学校缺失职教宣传意识,将正确的劳动与职业观念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学校的宣传渠道和媒体开发不够,把招生宣传视为职教宣传。不关心社会评价,也导致学校自我认同感不强,政府不重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