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视觉符码——女巫形象的符号化
 
更新日期:2022-07-28   来源:   浏览次数:14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欧洲中世纪后期掀起的猎巫运动将女巫这一形象多元符号化,在早期女巫作为邪恶形象的代表主要出现在欧洲各国的民间口述童话中,多半以施行妖术、吃小孩

 
 欧洲中世纪后期掀起的“猎巫运动”将女巫这一形象多元符号化,在早期女巫作为邪恶形象的代表主要出现在欧洲各国的民间口述童话中,多半以施行妖术、吃小孩等罪行著称。后来在印刷业出现后又将这种女巫形象编纂刊印到各种读物或画册中广为流传,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了电影的表现空间,出现各种类型的魔幻电影,女巫这一形象也从口头和文字传播到如今被搬上银幕的视觉传播,成为直观化的视觉形象。最初女巫在魔幻电影中的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霍尔在《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认为表征是一种实践,一种使用物质对象和效果的“运作”,表征借由语言生产意义。“语言”一词在此是以一种非常概括和广义的方式被使用的。任何具有某种符号功能的与其他符号一起被组织进能携带和表达意义的一种系统中去的声音、词、形象或客体,都是“一种语言”。](representation)大都是外表丑陋、内心邪恶的老太婆形象。“作为符号,他们以象征方式运作——它们表征概念,并意指(signify)。”如干瘪的皮肤、扭曲的脸庞以及空洞的眼神等作为一种视觉符号通过电影呈现出来,被观众所感知,并在各自的文化和语言信码内形成相关的概念和意义,最终指向女巫这一意义的承载者。这种邪恶的女巫形象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形成,而是作为社会异端的形象在基督教教义中被确定,凭借社会中人们共享的文化信码(cultural codes)加以传递,在头脑中将这种文化信码内在化,通过猎巫运动这种社会行为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对丑恶女巫这一形象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在后来的发展中升华为一种文化或艺术现象,进一步由电影艺术所综合,构建出相应的女巫形象,通过电影再现给观众。这种最初出现在魔幻电影中的女巫形象还是趋于单一化、刻板化。
1.黑女巫:传统故事中的邪恶女巫
这一类型的女巫依据其外貌特征又可分为两种,丑陋的老巫婆形象和妖艳的美丽女巫。虽其形象都以邪恶和奸诈著称,但两者在魔幻电影中存在着较大区别。老巫婆还是中世纪时期流传下来的形象,代表着黑暗势力。干瘪的皮肤、扭曲的脸庞这些符号具有明晰的特性,使得人们很快便在头脑中形成它的意象,最终辨别出黑女巫的形象,这种区别于大众的、丑陋化的外貌过分的表达了女巫这个角色。当导演用特写镜头来表现这些形象时,女巫脸上的惨白、粗糙、扭曲,甚至脸上还附带各种黏物和气泡等,让我们对其形象产生排斥心理,进而在我们和女巫角色之间产生一种不可弥合的距离感,经由这种视觉表征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久久挥之不去,成为一个固态化的女巫形象,影响着我们对魔幻电影的创作和观看。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视觉符码——女巫形象的符号化

下一篇: 视觉符码——女巫形象的符号化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3

(c)2008-2013 学术规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