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训环节较为薄弱
与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相比,高职院校更侧重的是对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求职中过程中主要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在实际教学当中,迫于现实实际条件的局限,不少职业院校在教学资源配套上受到大大地限制,做的往往不够到位,缺乏与教学相匹配的实训设施,这就必然导致了部分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只能以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缺乏了实质性的实践模拟演练,难以切身体验对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不能很好发挥学以致用的目的,无形中使得实践“理实一体化”教学成为了一纸空文。
2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学场地的限制,理论课和实践课不能够同时进行,这样“先理论,后教学”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能在理论的层面上进行想象操作,从一开始学生就模糊了对实践操作的理解,在面对实际操作时显得无所适从,往往会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在实践操作时,由于对理论知识理解的误差,再加上时间的遗忘,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于是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事倍功半,长期以来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教学模式在新时代企业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急需要得到良好的改变。
3 教学评价标准相对单一
一直以来,教学评价体系都是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为主,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由教师单方面行为的结果,考核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学生期末的笔试成绩和辅以的实践操作成绩,但更多的是看重笔试的成绩,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实践操作能力,这才是企业需求的真正方面。因此,这种传统的以课程目标为主的考核方式往往有很大的弊端,无法避免考试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以及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突击学习成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对评价指标的失衡,最终导致学生理论成绩突出而实践操作成绩不理想的严重后果,大大阻碍了学生将来的求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