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自考助学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是基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一平台,为有脱产学习条件的自学考生提供全日制社会助学的一种方式。它充分运用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机制,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结合,既可帮助考生提高学习质量和考试成绩,又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综合效益。然而由于其普惠性的特点,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入学门槛较低,这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在客观上为教学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笔者通过对于自身教学经历的回顾,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课堂主体出发,对当前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在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作为课堂当中的最主要的信息接收者,直接受到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影响,由于自考助学班在学位授予上呈现出的高风险测试的特性,及时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顺利通过学历课程考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1.缺乏学习动力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全日制自考助学班的主要生源由高中毕业生(以下称“高起本”)和大专毕业生(以下称“专接本”)构成,且高起本学生所占比例更大。相比于以及接受过三年大专教育的专接本学生来说,高起本学生在学习动力上有着明显的不足。相对难以管控的课堂秩序以及较低的平时作业按时收交率都是这一问题的佐证。有些学生在面对老师的问询时,甚至以“不想写”、“上课走神了,没有听见”等原因作为理由。
由此可见部分高起本学生对于自考助学班的学习内容并没有树立起端正的态度,反而是受到当下一种“中国大学就是宽进严出”的论调影响,认为自己既然已经来到校园内全日制学习,就可以像某些统招学生一样,通过“临阵抱佛脚”,“突击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却忽视了自己要通过多场国家级、省级统考才能够完成学业的事实。而疏于平时的积累,再加上省级、国家级统考的正式程度都远高于统招本科生面临的期末考试,有相当比例的自考助学班学生在出现“挂科”情况之后显得非常焦虑,这种以“挂科”来激发学习动力的代价未免稍显高昂。
2.学习习惯与能力不足
除了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非常值得关注,即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不足的学生,他们大多不缺乏学习动力,在定期的班会和沟通过程中,笔者发现这部分学生大多抱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希望能够取得成人自考本科文凭,来为今后“考公”、“考研”取得敲门砖。此类学生普遍保有较高的出勤率和良好的作业完成情况,可是在最终的考试成绩呈现上却并不理想。
经过笔者的大致观察,这类学生普遍在学习能力与习惯上有所欠缺,注意力不集中,怯于就不理解的问题提问,缺乏自学能力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原因。这些学习习惯和能力的不足,大多形成于学生之前各阶段的学业过程当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简单的依靠“题海战术”或所谓的“严师出高徒”等陈旧的教学办法,尤其是在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未来职业技能的高等教育阶段,因此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顽疾”。